【兒童眼瘡】中醫推介2款食療調理腸胃 對付眼挑針預防勝治療

撰文:王淑君
出版:更新:

「眼瘡」俗語叫「眼挑針」,中醫稱之為「針眼」,是眼科常見病、多發病,好發於兒童。因「眼瘡」初起胞瞼微癢微痛,患部皮膚微腫、微紅,慢慢形成限局性硬結,形如麥粒,推之不移,按之疼痛,故又稱「麥粒腫」。

(VCG圖片)

成因:用手捽眼、食燥熱食物、熬夜等

註冊中醫師謝嘉雯指,隨着成長發育,小朋友活動範圍及活動量增大,接觸外源性病菌增多,但衛生意識薄弱,當有風沙入眼時,用不潔的手不斷地揉擦,容易將細菌帶入眼瞼, 引起局部感染,從而導致 「眼瘡」發生。

從中醫角度,眼瘡成因與風熱外襲致使患處紅腫癢痛;或飲食不節,過食辛辣、燥熱的食物,令脾胃積熱;壓力、熬夜,使心肝之火循經上炎;或脾虛濕熱上攻於目,熱毒壅阻於胞瞼而發為腫痛;或抵抗力弱,稍一不慎,致使眼瘡反復發作。

外治法:濕熱敷。

初期眼瘡可以濕毛巾暖敷處理,家長讓小朋友閉上眼睛,用清潔及沾濕的暖毛巾敷在患處,並輕輕按摩約5至10分鐘,每日重複3至5次,有助打開腺孔,令積聚在眼瘡的物質流出,大概一星期左右可癒。

如果紅、腫、痛較明顯,可以中藥蒲公英15克、野菊花15克、夏枯草15克煎水,然後以乾淨棉球沾上藥液,暖敷患處。此三種中藥均有清熱解毒、明目、散結消腫的功效。

如症狀持續甚至加重,宜找註冊中醫或眼科醫生對症治療。

‌中醫治療眼瘡,除外治法外,針對眼瘡的不同階段,內服中藥均有良好療效。中藥治療以疏風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止痛為原則。常用中藥有防風、梔子、黃芩、菊花、蒲公英、夏枯草、密蒙花、谷精草等。眼瘡發作時,急則治其標,以清熱解毒藥為主以消除炎症,酌情加入散結通絡之品。小朋友患者更要兼顧其脾胃狀況,如加入健脾的麥芽、白術、甘草以保護脾胃,避免使用過多清熱藥損傷正氣。

(VCG圖片)

翻發與脾胃和抵抗力有關

小朋友眼瘡反復發作,與脾胃功能或抵抗力有關。如小朋友表現出無胃口、便秘、易煩躁多為脾胃食積化熱;面色萎黃、倦怠乏力、容易生病為脾胃虛弱之象。平時應以調理脾胃,消食導滯為主,以防復發。

以下兩款食療,可供參考:

1.消食清熱飲(合脾胃積熱的小朋友)

製法:山楂10克、白茅根15克、火麻仁15克,煲水隔渣,加冰糖調味飲用。

山楂:消食化積,能治各種飲食積滯,特別是油膩的肉食。
白茅根:清肺胃熱、涼血止血、利尿,使熱從小便去。
火麻仁:潤腸通便。如無便秘或容易腹瀉,可以不加。

2.健脾益氣飲(合脾胃虛弱的小朋友)

製法:陳皮6克、麥芽20克、甘草10克,煲水隔渣,加冰糖調味飲用。

麥芽:健胃消食,特別是澱粉質類的積滯不化,如米飯、麵條。
陳皮:理氣和胃、健脾和中。
甘草:補脾益氣、作用緩和,而且帶有甜味,令小朋友容易接受。

(VCG圖片)

預防勝於治療,平時宜:

1.注意眼部衛生;玩耍後馬上洗手,勿用髒手、髒毛巾擦眼。
2.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進食新鮮蔬菜、水果,保持大便暢通,防止胃腸積熱。
3.發作期要節制飲食;少食冰冷、燥熱、甜膩的食物,如薯片、雪糕、糖果、汽水,以免助長濕熱,令症狀加重。
4.如已發生眼瘡,禁止擠壓,以防感染擴散。
5.小朋友皮膚嬌嫰,暖敷患處時,注意溫度勿過高,以暖而不燙手為宜。
6.注意休息,以增強抵抗力。

謝嘉雯中醫師

兩孩之母的中醫媽媽。深信中醫之博大精深,除治病外,更關乎一種生活態度。

個人博客: http://cmptse.blogspot.hk/

《香港01》App,瀏覽更多親子資訊,
立即下載: 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