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園老師自製逼真教具 將課室變成小食檔燒烤場

撰文:許珞珩
出版:更新:

現今小朋友物質豐富,要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太單一的教學模式未必能夠起作用,而香港有一班幼稚園老師為了將課程變得有趣生動,會認真用心將教具做得既能配合主題,又能吸引小朋友學習興趣,令人讚嘆老師的別出心裁。
攝:黃舒慧

逼真的小食檔

佛教金麗幼稚園的曹玉娥老師在校執教廿多年,但仍不減製作教具時的熱情。由於今年她與上午K1班主任范素恩老師共用同一課室,所以在製作教具時更要考慮學生年齡及學習能力上的差異。

曹老師說:「因為上午的是K1學生,下午則是K3學生使用課室,K3是認識食物,K1的學習主題是認識自己,故佈置及設計是全校最難度高的,又要適合高班及幼兒班程度,每個角落都有不同的難度遞增及挑戰,所以要想一個讓大家可以連接到的主題,通過與朋友一起去吃美食,滲進了食物的元素,而且因為幼稚園著重小肌肉發展,所以我們在準備工具時,特別選擇了箝、匙更等等也是希望可以訓練小肌肉,讓有不同的物料,可以刺激小朋的感覺。」

+1

時刻想著教具材料

范老師笑言會在製作教具時一邊幻想小朋友使用教具時的模樣。「有時候很得意,當小朋友實際操作時,可能會變出另一個版本,我們也會意外獲得其他回應。」

用紙巾盒疊起,在裡面加入豆袋就變成堅固的美食檔柱子;一個有格仔的盒就成整格仔餅的爐具,兩位老師也認為可以廢物利用十分有滿足感。曹老師說:「有一次我參加完親友舉行的派對,到會食物吃完後餘下很多夾子,當大家也準備掉去時,我說:『不如全部給我吧。』今次我們的主題是「食物」正正用得上這些夾子。」

+8

給孩子親切的浴室

來到低班的課室,教學主題是「家庭」,三個課室會互相配合,並分成睡房、浴室及露台。上、下午K2B班的吳婷婷老師、容嘉諾老師今次合作打造出浴室,浴室內有浴缸、企缸也有冷熱水兼備的洗手盆。

兩位老師說平時也會留起不同的紙箱,不會錯過每件「寶物」,她們說:「剛好開學時發現多了一張枱,所以我們要好好利用,於是反轉它來當作浴缸,我們抱住甚麼也一試的心態去製作教具,在日常生活中看到適合的物資,我們會交換用,加入企缸,是希望可以讓小朋友有多一個經驗。」當她們想到浴室要有洗手盆,就想到把原先用來收集功課用的筲箕,塞進紙箱裡。

+3

學生投入是最無價

製作整套教具過程需要一星期左右完成,再用一星期教學之後,會因應小朋友興趣再增加、減少創作,由小朋友主導。而在製作過程中,她們最大考慮的是小朋友使用時的安全性,而最大的成功感就是源自學生的反應,吳老師說:「如果他們沒有反應,即代表老師要努力了。但見到小朋友玩得認真又有反應,已經是我們最大的動力與滿足感。」

+7

與時並進的傢俬電器

低A班的莊聰穎主任及李芷瑜老師負責製作睡房及客廳,充分將香港家庭的家居間隔還原出來,床可以收起變梳化,全家人安坐梳化看電視......這都是令學生很有歸屬感的元素。

莊主任說:「我希望盡量用不同物料讓小朋友探索更多,例如枕頭是可以用米做,也可以用棉花,令小朋友可以感覺到軟和硬、舒服還是不舒服。而將床變成梳化是因為現在很多傢俬也有這樣的款式,但真的那張小朋友未必可以動手去變床或變梳化,但這一張就可以落手落腳去嘗試一下。」

+20

蒸魚不能沒有蔥

高B班的梁玉玲主任及林小琛老師負責的是「食物」主題教具,因為學生已經是高班,要教食物金字塔,她們選擇將不同的「食物」原材料清晰地令分門別類,讓學生可以親自下廚煮幾味,其中一個教材是蒸魚,老師讓準備了蒸魚不可缺少的「豆豉」與「蔥」,而小朋友亦懂得在蒸魚時放好調味,兩位老師坦言沒有教過小朋友要這樣做,很大機會是看到或吃過媽媽蒸的魚是這樣,所以有樣學樣。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