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團將肢體劇場帶入小學 老師:以身體演繹感受認識自己

撰文:張惠珍
出版:更新:

沒有音響燈光,沒有道具,沒有華麗服飾,基本上只靠肢體動作,綠葉劇團的一眾演員怎樣帶給觀眾各種訊息,並得到熱烈的掌聲?藝術活動又能給小朋友帶來甚麼?
早前綠葉劇團在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表演了肢體劇場《孤兒》,同學們都投入當中,覺得肢體劇場比傳統舞台劇更有趣,並能「透過事情講道理,不只是聽老師(講課)」。
攝影:歐嘉樂

在舞台下一處以黑膠帶圍着的小小四方框中,三位身穿簡單衣服的演員在同學們的圍繞下,扭動着他們的肢體,扮成各種角色和物品,沒有音響燈光,沒有道具,沒有華麗服飾,只有肢體動作、豐富對白和簡單的小型樂器伴奏,劇團成員卻成功和同學們打成一片,得到熱烈的掌聲。

在星期三一個平常的下午,綠葉劇團的一眾成員受香港藝術發展局的邀請,到達位於赤柱的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向一眾小五學生表演《孤兒》肢體劇場,為學生們帶來一個不平常的下午。

+19

帶領小朋友理性反思何謂「真相」 明辨是非

《孤兒》取材自「下宮之難」的著名歷史故事,講述了春秋戰國時期貴族趙氏慘遭奸臣陷害而滅門,趙氏孤兒因為多個人物的犠牲而終得倖存,長大後為家族復仇的故事。

這個家傳戶曉的故事有多種不同的版本,部分版本中更有衝突的部分,引發我們對歷史真實性的思考。例如,最廣為人知的是京劇《趙氏孤兒》,程嬰忍痛犠牲親生兒子,用以冒充並拯救趙氏孤兒,但《史記.趙世家》卻記載程嬰用別家嬰兒拯救趙氏孤兒,《左傳》記載的版本更說趙家滅門血案只因叔父和侄媳私通,書寫出截然不同的歷史。

「時至現在,我們還能找到真相嗎?真相重要嗎?」劇團助理導演孫志鴻(阿根)這樣說,點出《孤兒》希望帶出的主題訊息:何謂真相?

劇團在演前互動環節及遊戲中不斷強調是非、真假等,告訴同學在觀看接下來的演出時,需要時常作出理性思考,明辨是非;又在演出後總結主題思想,讓同學反思歷史故事的真假問題。

集中觀察身體 學生體會正面思想

有人可能覺得這樣純粹的肢體演出可能令觀眾難以理解作品,但阿根卻認為我們不一定用語言表達訊息,反而,這類的肢體劇場讓觀眾更加集中觀察身體,得到更深刻的感受。

「古代時,人們會在懲罰一個人時使用宮刑,如果放在現代,你們覺得怎樣?」演員在演出後的反思活動中如此發問,同學們聽罷,立刻紛紛搖頭,對此做法不以為然。

演出時,一位演員曾經大力地掌摑另一位演員,十分逼真。一位學生在被問及想對演員說甚麼時,激動地說:「(希望那位演員)不要真的『妗』(掌摑)人!」其餘同學亦紛紛表示贊同。

從學生們的回應中,可以看到演員苦心營造的正面思想,如鼓勵正直及善良等,已經潛移默化地被小朋友吸收。

此外,同學們認為是次肢體劇場比傳統舞台劇更有趣,比純粹看文字好,可以學到歷史知識、看到武術及學會很多笑話,有同學亦指出這類藝術活動是「透過事情講道理,不只是聽老師(講課)」。

+44

藝術價值不能被量化

帶領活動的曹敏兒老師認為香港「好多人因為憂柴憂米而放棄藝術」,綠葉劇團總監黃俊達(阿達)亦同意曹老師的看法:「冇錢,冇得食飯,仲講咩藝術?」,事實上,阿達亦有從事其它工作,以賺取生活開支。不過,阿達認為賺錢不是絕對的,重要的是「要讓下一代有不同的方向和選擇」。

阿達認為我們可以透過創作和看藝術品反思生命,「當一個地方開始發達,人會開始思考生存的意義,這是哲學的層面,而藝術與哲學的層面掛勾」,言下之意,即藝術可以令我們反思生命的意義。

而曹老師亦覺得藝術的價值不能被量化,藝術會影響到小朋友的一生。例如,小朋友可透過舞蹈和戲劇認識自己,藝術接觸和修養亦會令小朋友在長大後會「看到更多perspective(角度)」。

曹老師又認為現代的學生不太認識自己,覺得「小學很少用舞蹈戲劇認識自己」,而是次劇場可讓學生「用身體感受動作」及認識到「身體可以用作表達的媒介」,而不只是「靠寫日記和看書」來認識自己。

對新一代小朋友的建議:感受、思考,然後學懂關心

被問及希望藝術活動能帶給年輕一輩甚麼訊息,阿達明言他沒有一種特別想灌輸的訊息,但希望能為小朋友帶出思考的重要性,覺得小朋友應「保持自主性及單純的心,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感覺」,就像這次演出般,劇團不斷鼓勵同學作出理性思考,讓同學明白「做錯事要承擔」這個主題。

此外,阿達認為我們不應作「藝術學習」這些帶目的性的事情,而是覺得我們應該對人生要有更多的感受,接着學會表達這種感受,最後才會懂得關心身邊的人及環境。

綠葉劇團《孤兒》是「第3屆賽馬會藝壇新勢力」的其中一個學校專場活動,是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