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評測17款沐浴球 部份小配件或致窒息 必睇4點沐浴注意事項
沐浴球的選擇繁多,款式新穎,不少家庭或會使用沐浴球來增添洗澡的樂趣,減低小孩對沐浴的抗拒。消委會昨日(16日)發布新一期《選擇》月刊,當中包含對市面17款沐浴球的測試,其中8款沐浴球附送小玩具,當中的細小部件存幼童誤吞致窒息的風險。然而,當中的5款沐浴球未有標示適用年齡及相關安全警告字句,甚至未符合歐盟的玩具安全標大準要求。消委會提醒市民浸浴時間不宜多於15分鐘,日常應以淋浴為主。
8款沐浴球附送小玩具 部件含致窒息風險
消委會昨日(16日)發布新一期《選擇》月刊,當中包含對市面17款沐浴球的測試,其中8款沐浴球附送小玩具,當中的細小部件存在幼童誤吞致窒息的風險。然而,當中的5款沐浴球未有標示適用年齡及相關安全警告字句,甚至未符合歐盟的玩具安全標準要求,包括Sanrio、兩款San-tan浴球、Skater Disney浴球及SK Japan的新幹線。
9款沐浴球含致敏物質 消委會:不建議長時間浸泡
此外,在17款沐浴球當中,有9款沐浴球檢出1至4種香料到敏物質,其中2款檢出的濃度高於0.01%,盡管稀釋後的風險不高,但消委會仍然建議不應長時間浸泡,且提醒市民以下4點的注意事項:
1. 日常應以淋浴為主,節約用水同時實踐可持續生活(建議淋浴時間:4分鐘內)
2. 細閱並遵從浸浴用產品的使用說明
3. 兒童應在成人陪同下使用沐浴球,如遇皮膚不適立即停用
4. 使用沐浴球浸浴後以溫和沐浴露沖洗身體
沐浴小百科
1. 沐浴球為甚麼會在水中產生氣泡?
沐浴球的2種主要成分為碳酸氫鈉(又稱小蘇打)和檸檬酸,2種化學物在水中會發生化學反應,互相中和,產生檸檬酸鈉、二氧化碳和水。在水中看到的氣泡,便是形成的二氧化碳。一般來說,這些氣泡很快便會消失。若消費者想享受泡泡浴,則要選用一些標示會形成泡泡的產品。該等產品的表面活性劑含量通常較高,部分表面活性劑亦可能帶走皮膚表面的油脂污垢,達到清潔效果,惟或會因油脂被去除而使皮膚乾燥。
除了加入表面活性劑清潔皮膚表面外,有些產品指可以滋潤皮膚或為皮膚保濕,其成分普遍含甜杏仁油、堅果油、甘油等,可避免皮膚於浸浴後過於乾燥。
2. 甚麼人士或甚麼皮膚狀況下不適合浸浴?
患有濕疹或皮膚過敏的人士,最好減少皮膚與水分接觸的時間,故日常宜以淋浴方式洗澡為主。天氣乾燥時不宜浸浴,以免皮膚因長時間浸泡在溫水中而導致油脂保護層受損,導致皮膚鎖水效能降低,令皮膚乾燥。
3. 浸浴可浸多久?
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建議,浸浴時如果覺得皮膚繃緊,即代表皮膚變得乾燥,便應停止浸浴。此外,浸浴後應為皮膚保濕。長者皮膚的油脂分泌相對較少,浸浴時間最好再縮減。另外,皮膚病患者的沐浴時間不宜過長。美國皮膚科醫學會(AAD)在對皮膚病患者的建議中提及,沐浴時間過久,或可導致皮膚乾燥和刺激,建議淋浴和浸浴時間分別不超過5分鐘和15分鐘。
4. 使用沐浴球有甚麼需要注意?
沐浴球的製作過程未必經過消毒程序,皮膚病患者(例如濕疹、牛皮癬)、皮膚有傷口或發炎的人士,最好避免使用沐浴球浸浴,以免傷口受細菌感染。沐浴球普遍含有香料、色素等成分,或會令某些人引起過敏反應。使用沐浴球浸浴後,建議以溫和的沐浴露沖洗身體,減低因致敏物長時間駐留在皮膚而引致過敏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