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犧牲事業、休息時間也誕三孩 人妻稱辛苦卻讓兒女更歡樂

撰文:一条
出版:更新:

「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截至2022年1月,三孩政策在中國已實施近半年。大部分80後和90後,在成長過程中對於多子女家庭是陌生的,他們為何會做出生三孩的決定?尤其當身在職場的女性,選擇成為一名三孩媽媽後,如何維持體面的職場生活?要不要換工作?請不請工人?養三孩,每年成本到底多少?
撰文:陳薇沁(一条) 責編:陳子文(一条)

一条與兩位職場三孩媽媽——「85後」的李敏,「75後」的鄧澄,多次採訪,深入討論了她們的生活和抉擇。也諮詢了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教授靳永愛,聊了聊當代女性在面臨多子女的情況下,如何將生活調整到最佳狀態。

成為職場三孩媽媽

廣州一家五口,爸爸牛哥和三個孩子,鏡頭後拍照的是媽媽李敏(一条授權使用)

75後的鄧澄生活在長沙,她從事農業,已經是企業裏的管理層。三個孩子,最大已經年滿20歲,但二寶、三寶只有6歲和5歲。

85後的李敏生活在廣州,是一名公司財務。大寶、二寶、三寶分別是8歲、7歲和2歲。她唯一能接受採訪的時間是早上8點20分到8點50分,那是大多數上班族剛起牀的時間,但她已經送完了3個孩子上學,並且在菜市場買完菜。

相關文章:生育|你樂意把時間、財產割讓出去嗎?生BB前要問自己的8個問題

+25

01

為何決定生三孩?

2015年末,李敏家的第二個孩子出生,當時她的第一個孩子才剛滿1歲。幸運的是,新年一開春,國家就頒佈了二胎政策。

儘管如此,2019年她意外懷上第三胎的時候,還是猶豫了。當時家裏已經有一個男孩、一個女孩,年齡比較相近,在成長的進展上一致,不需要她操太多心;而多一個新生兒,則意味着全家要將之前走過的路再走一遍。

生還是不生,這是一個選擇。她首先盤算了家中的實際情況。

最重要的是住房問題。家裏的房子目前沒有貸款,總共四間房,哥哥和姐姐一人一間,夫妻兩人一間,還有一間書房,孩子出生後可以先跟他們倆睡大房間,長大了也有地方住。

第二是收入支出。丈夫年收入40萬人民幣,她當時的年收入15萬左右(最近換工作後下滑了70%),如果孩子們都上公立學校,收支可以平衡,不需要靠父母接濟。

第三是誰來照顧孩子?她的工作不要求坐班,丈夫牛哥在帶娃方面表現出色,奶奶身體健康,婆媳關係和諧,奶奶可以成為帶孩子的助攻。李敏覺得生完孩子後,頂多需要請3個月的月嫂,之後就可恢復獨立帶娃。

儘管不是「萬事俱備」,她還是決定要將孩子生下來。

75後鄧澄家的三個孩子,年齡差較大(一条授權使用)

2020年大年初七,一家人聚集在嬰兒觀察室的窗前,妹妹圓圓問哥哥多多,哪一個是我們的妹妹?

這一刻,他們家正式成為了五口之家。

自三孩政策發布,中國人民大學人口學副教授靳永愛曾經一天接三個媒體的電話。

大眾最關心或者說是最想吐槽的,就是為甚麼要在當下頒佈此項政策?

靳永愛解釋:「大家會說現在壓力這麼大,誰會生三孩啊,對吧?但是實際的情況就是,有一部分人是願意生三孩的,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70後,他們的生育意願是比現在的年輕人高的。」

出生在75年的鄧澄就是這樣一位媽媽。她出生在一個多子女家庭中,兄弟姐妹至今都住在同一個大院子裏,今天去你家吃飯,明天去我家打牌,爸媽從小的教育就是「人多力量大」。

婚後,鄧澄就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享受和諧大家庭。2001年,大女兒出生,考慮到對單位的影響,以及本身身體素質的原因,她遲遲未能再孕。

往後的10年,出於對孩子的渴望,她積極地尋求治療,曾經歷過胎停的絕望,和再孕的希望。2016年,她終於迎來她的第二個孩子。之後,第三個孩子也順利出生。

相關文章:責媳婦生女是蝕本 正義女生一句神還擊 鄰居補刀窒到阿伯冇聲出

+6

02

要不要換工作?請不請工人?職場三孩媽媽的抉擇

當李敏還是一個二寶媽的時候,她就經歷過一次職場挫折。

她那時候是一位新媒體編輯,負責的是母嬰頻道,上司體恤她要獨立照顧兩個孩子,所以特准她每周回去開一次周會,其他工作日可以在家趕稿。

儘管她嚴格按照每周的KPI工作,但隨着年底部門結構調整,新官上任,她還是被「約談」,新的負責人希望她可以恢復坐班,適應部門的新節奏,「我仔細思考了現階段的育兒任務,最終還是選擇了換工作。」

如今,成了三寶媽的李敏,在一家民營企業當財務,月薪4000元,不坐班。

每天7點起牀,7點45分送兩個大孩子去幼兒園,8點15回到家裏接替婆婆照顧最小的甜甜,中午趁着甜甜午睡的2-3小時完成80%的工作(通常用來做一天內最重要的任務,比如製作工資表),剩下的工作量則是碎片化處理——甚麼時候手頭閒下來,就去做30分鐘。

大多數時間,她其實是閒不下來的。

家裏的孩子都處於快速成長的階段,家裏有兩台自帶烘乾功能的洗衣機,每天都會洗滿滿當當兩大桶衣服,孩子特別髒的衣服還需要額外手洗;

大寶挑食瘦小,所以她每天都儘量去菜市場買孩子喜歡吃的菜;

針對每周都會出現的意外狀況,比如更換身份證、交罰款,她會推着嬰兒車,帶着孩子一起去市民中心排隊;

周末,一家人集體出遊,去周邊的農場、温泉或是動物園。

每年的流感季,家裏就成了重災區,三個孩子會交叉感染,輪流中招,每次前後都要折騰半個月左右才能完全緩過來。

她遲遲不請工人,首先考慮的是費用會超預算。

目前三個孩子每年的支出在20-30萬之間,大頭主要是他們的學費、興趣班、夏令營等等,如果再加上工人的費用(大約每月1萬到1萬5之間),他們的家庭儲蓄可能不夠充足。

其次是因為「作為媽媽,錯過孩子的任何成長,他/她第一次爬行、站立、說話,都會覺得太可惜了。」「昨天我在給甜甜洗澡,姐姐撒嬌也要來。她們倚偎在我腿邊,說『媽媽,我愛你』,我就覺得疲憊一掃而光。」

李敏按着傳說中的「trouble 2 terrible 3 horrible 4」一步步走來,在崩潰和幸福之間來回穿梭,也覺得自己的戰鬥力越來越強了。

鄧澄則選擇了一種不同的生活——在育兒初期,她們家請了兩位阿姨,一位主要負責做家務,一位負責帶最小的孩子。

「選擇請保姆,更大的原因是在於我和我老公(65後),不像90後的夫妻,一方面我們的精力有限,還需要全職工作,每個月還有2-3次的出差;另外,父母年齡大了,沒有精力幫助持續照顧孩子了。」

年齡是一方面,同時,家庭收入對育兒選擇的影響也很大。

早年,家庭收益來源於實體經濟高度發展的階段賺得的第一桶金,也從此為家庭提供了穩定的儲蓄。

像鄧澄家這樣經濟相對充裕的家庭,在孩子的投入細項上有更多的選擇空間。目前,他們家三個孩子的年支出在80萬左右,主要包括:大女兒留學費、阿姨工資、國內旅行、二寶三寶興趣班等等。

即使如此,在育兒這件事上,光請阿姨也會有問題。因為當地的培訓系統不是很健全,加上阿姨個人不穩定性高,常常碰到這樣的意外情況: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滿意的保姆,總是幹了一段時間就走了。

這時,來自其他家人的幫助十分重要。

鄧澄有她獨特的優勢,她本身就出生在一個三胎家庭,下面有兩個妹妹。因為三家人都住在同一個院子裏,孩子也都在同樣的幼兒園或者小學,所以妹妹經常都會幫她接送孩子,她來不及回家,孩子就在妹妹家吃晚飯。

「我就特別慶幸自己有兄弟姐妹。」鄧澄對三胎家庭選擇生育三個孩子有獨特的理解,她認為從小就生長在多子女家庭中的人,會天然地體會到多子女的好處,這會大大影響之後她個人的生育選擇。

「簡單來說,我享受了多子女家庭的好,就想讓我的孩子也是多子女家庭出來的。」

相關文章:生小孩後做愛頻率降由1週3次變3個月1次?6成媽媽認夫妻關係變差

+30

03

「職場上,我更諒解『媽媽』了」

李敏提到,身邊的90後媽媽在工作面試時,心理層面上,尤其畏懼生育問題。

面對適齡的女性,幾乎每一個面試官都會詢問婚育情況,更有甚者,會問你是否打算生第二、第三個孩子。大多數人會選擇違心地說,我暫時不考慮生孩子,或者我絕對不會生二胎。

一位從事教育行業的85後媽媽小敏,說到自己面試的時候,會刻意模糊自己三孩媽媽的身份,「人家聽到你們家裏有三個孩子,根本不想看你的簡歷,他們心裏就給你定性了,『你根本不是來上班的,就是讓公司來給你交金的,讓公司來給你養老』。」

《82年的金智英》,當智英被催着生孩子時,她擔憂成為媽媽之後將會改變很多,但爸爸似乎不會受到甚麼影響。

鄧澄所在的農業企業,女性員工原本就少,隔壁的研究所更是一位女員工都沒有。

處在管理層,鄧澄當然明白這種心理:農業工作大多與農民和稻田打交道,十年如一日,如果你總是因為懷孕或者孩子的原因請假,這個項目有你還不如沒你。而且他們這類工作穩定性強,不會輕易解聘人員,選擇新進員工就變得更為慎重。

作為農業從業者,鄧澄習慣了出「苦差」。下田、走村串户,一走至少是一星期。

好幾年,她連年假都沒有使用過,孩子的家長會都儘量讓父親去參加,「三胎爸爸的身份,並不會對他造成影響,領導反而認為他是一個負責任的人。」

好在過去的十年,她感受到女性在職場的權益逐漸得到提升。五年前,她所在的企業,領導特批:單位裏的女性員工,生二孩給予兩萬元獎勵。之後單位又出了生三孩的獎勵規定。

「我們企業是整個行業裏,女性工作者最多的地方了。目前穩定在10位左右,很多都在負責重要崗位。」

幾年前,她的一位助手懷孕,因為是試管嬰兒,為確保受孕成功,公司給了她10個月在家安心保胎,「雖然工作造成了一些影響,但是也照常給她發了10個月工資,想到能夠幫助到一個女人幸福地成為媽媽,還是很有成就感。」

在後來的工作中,她的這位助理付出更多的努力超額完成任務,有人高薪挖她也絕不動搖。這也讓鄧澄更加堅定自己的決定和選擇。

作為職場媽媽,尤其三孩媽媽,似乎永遠在平衡家庭和工作的路上。

她們希望得到更多幫助,比如:更靈活的辦公時間/地點、更長時間的男性產假(及實質的社會推動力)、更多價廉物美的公辦教育。

但同時也覺得,實現起來太困難。比如雖然官方提倡讓男性擁有更長時間的產假,但大多數公司還是希望「男性職員主動選擇不休產假」,甚至這也成為了爸爸們晉升道路上的一道考驗。

李敏家的孩子和表姐一起合作(一条授權使用)

04

「太陽出來的時候,星星就不見了」

雖然艱辛,但不少媽媽提到,在處理親子關係時,三孩有獨特的優勢。「三胎媽媽覺得育兒任務比二胎媽媽輕鬆。」

一個做金融的二胎媽媽說,自己家的大寶會對二寶有一種嫉妒的心理,覺得是二寶的出生奪走了自己的資源。兩個孩子在家的表現就是互搶玩具,爸媽如果偏幫任何一方,另一方就會格外委屈,認定是父母偏心。

類似的情況卻極少出現於三孩家庭。在三孩媽媽圈流傳一個神奇的「金三角」理論。

李敏覺得,三個孩子形成了一個穩定的金三角,一方面不太需要爸媽出面解決口角矛盾,避免了偏心;另一方面,因為人數上永遠是2:1,所以比較容易得出結論。

李敏家的三個孩子,最近在家裏分水寶寶(一種流行在兒童中間的玩具),出現數量不均的情況,哥哥和姐姐商量了一下,主動選擇將多出來的留給了妹妹。

如果出現「要還是不要」的是非題,爸媽通常也是不介入的,三個孩子爬進梳化旁邊的「兒童屋」裏開一個討論大會,等看到三個人笑着抱在一起了,家長就明白:結論已經出來了。

無論是李敏還是鄧澄,在養育三個孩子的過程中,都發現夫妻兩人的總能量就這些,要分散給三個孩子,只好放棄了所謂「精英式育兒」。

最基礎的,比如目前在年輕家長中流行的「孩子3歲前不吃鹽」的食譜規則,她們不執行。李敏家的甜甜,還不到1歲就學會了在媽媽旁邊啃雞腿;鄧澄規定孩子們,大家都吃一樣的菜,可以不吃完,但晚上絕對不會「加餐」。

孩子的衣服不會買太貴的,很多哥哥姐姐只穿過幾次就穿不下的衣服,就會留給弟弟妹妹。

在課外興趣班方面,李敏讓孩子們明確自己喜歡的是甚麼,然後大家一起去上同一個興趣班,這樣也方便了她每次的接送。

「三胎家庭,沒辦法關注得那麼細,我們習慣讓孩子們自己做決定,決定後就不能後悔了。」

在放棄精英式育兒後,孩子們的集體意識反倒是被激發了。

鄧澄覺得孩子們的共情能力更強了,尤其是年齡還比較小的二寶和三寶,出門在外會習慣性看好比自己年齡更小的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考慮事情從集體出發。三個孩子會有更統一的行為規範,相互也會遷就對方。「他們會想我們三個人要吃多少、要買甚麼,而不只是我自己要甚麼。」

三個孩子手牽手走路,珍貴的家庭時光被李敏時刻用手機捕捉着(一条授權使用)

李敏說起一個發生在前兩天的小插曲,那是一個星期天的下午,她與兒子的親子時光。

他問:「媽媽,我的缺點是甚麼?」

「你粗心,有時候會打架,都要糾正。」

他問:「那我不是很糟糕嗎?」

「但你也有很多優點啊,你勇敢,樂於助人,也很愛爸爸媽媽。」

……

李敏說,這就是她的生活狀態。家裏養育三個孩子這件事,有很多缺點,也有很多優點,但缺點就像是星星,優點是太陽。

當太陽出來的時候,星星就不見了。

針對各位媽媽提出的問題,中國人民大學的靳永愛副教授從人口學的角度上,解讀了三孩政策和生育現狀。

Q:一条

A:靳永愛

Q:為甚麼會「突然」頒佈三胎政策?

A:實際上,你從一個更大的時間維度來看,這個事情不是個突然事件。

從80年代開始,我們實施一孩政策。後來又有些完善,比如一些農村地區的一孩半政策,如果一胎是女孩,還可以再生一個孩子。再後來是雙獨政策,夫妻兩個都是獨生子女的話,可以生兩個孩子。2013年,我們慢慢進入,夫妻倆有一個是獨生家庭,就可以生兩個孩子。再到2016年,全面開放二孩。再到2021年,全面開放三孩,這個政策歷程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

Q:我們目前的生育率水平是怎樣的?

A:目前,中國的總和生育率是1.3。全世界通行的就是1.3-1.5代表很低的生育水平,1.3以下是極低生育水平。

在中國,生育意願整體不高。

相比日本和韓國來說,中國整體女性的就業率是很高的。那我們更需要去打造一個生育友好的環境,如果一個國家性別平等做得很好的話,對生育率提高是有幫助的。

Q:國家正在實施怎樣的措施,幫助多子女家庭或者有意願多生育的家庭呢?

A:國家在生育政策包容性裏面就強調了要降低成本,現在主要是生育成本太高了,我們要考慮從哪些方面降低成本,提高大家的生育意願。

首先是各部門的聯動,不僅僅是衛健委,也涉及到教育部門、發改委、民政局等等。從政策角度來說,包含了住房政策、教育政策,比如說前階段學區房被炒得很熱,就會出現政策的調控;教育部門,也在延長小學生的在校時間,從而減輕家庭的負擔。

現在最迫在眉睫的是嬰幼兒0-3歲的早期托育服務體系。第一個孩子或許可以靠父母。到了第二個、第三個孩子,父母年紀大了,也可能有自己的健康問題,養育孩子會影響到他們就業、晉升……我們需要托育式服務,可能主要是政府來主導這樣的托幼機構,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

當然這些事,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大家也需要慢慢觀察它的變化,因為公共政策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yitiao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