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3成學童不知電子錢包內金錢來源 24間小學參與課程教正確理財觀

撰文:張瑋婷
出版:更新:

PayMe、微信支付、Apple Pay等電子錢包的使用平台愈來愈多,不少家長只帶一部電話,就可應付外出需要,不過這種消費習慣卻有機會影響子女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本港有研究發現,超過六成高小學生不肯定自己電子錢包的餘額,更有逾三成人不清楚電子錢包內的金錢從何而來。為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理財觀念,24所小學將參與「智能理財精英學堂」計劃,利用虛擬實境技術及金融科技,為小四至小六學生提供培訓課程。有學生完成先導計劃的工作坊後直言,不僅學懂「格價」,連父母購物時也會聽從她的意見。

宏利香港今年6月透過聖雅各福群會進行網上問卷調查,發現325名小四至小六學生中,57%學生不肯定自己的平均每月開支,亦有23%學童認為金錢不會用完;亦發現學童對電子錢包的概念模糊,62%受訪學生不肯定自己電子錢包的餘額、33%學童不清楚電子錢包內的金錢來源,更有3%學童認為電子錢包內的金額無窮無盡,用完會自動增值。研究同時發現本港學童欠缺儲蓄習慣及長遠的理財教育,有近三成人不知道如何儲蓄,也有逾兩成人表示父母從不討論金錢管理的話題。

聖雅各福群會總幹事李玉芝

學童接觸實體貨幣機會少

隨著貨幣及支付平台愈趨數碼化,小朋友接觸實體金錢的機會減少,宏利香港企業傳訊部主管李倩雯女士建議,家長可利用實體紙幣及硬幣教導年幼子女不同貨幣的面值,增強他們對金錢的認識。對於較為年長的子女,家長則可嘗試讓他們自行管理或使用電子貨幣,例如八達通,亦可逐漸讓他們了解成年人如何使用信用卡及提款卡等電子貨幣,助他們認識實體貨幣及電子貨幣之間的關連。

聖雅各福群會總幹事李玉芝亦表示:「我們實在有需要幫助下一代確立理財知識,以免日後他們在這現實與虛擬融合的世界裡面對不必要的風險和損失。」

左起:宏利香港企業傳訊部主管李倩雯、宏利亞洲養老金負責人邱鎧平、聖雅各福群會總幹事李玉芝、宏利香港退休業務部産品、策略及改革主管何精怡

推培訓計劃教導學童理財

兩家機構合作推出「智能理財精英學堂」,利用虛擬實境等創新科技,協助學童增進基本理財技巧和知識,內容圍繞金融科技、基本編程、電子貨幣、財務管理和元宇宙等,亦包括STEM實地考察及聯校分享。計劃料惠及本地24所學校,超過600位小學生。

中華基督教會全完第一小學及青松侯寶垣小學是今年3月份參與先導計劃的首批學校,除進行3節工作坊外,更帶同學生到數碼港進行實地考察。中華基督教會全完第一小學學生周王英表示,在工作坊中學懂「想要」及「需要」的分別,有助日後控制購物的意欲,「我學會了為何要儲蓄和怎樣儲蓄,並正嘗試用自己的零用錢學以致用」。

吳雨漩同學分享,現時隨父母外出購買日用品時,除了應買則買之外,更會到處「格價」,「有次跟父母到超級市場買公仔麵,但看到公仔麵沒有減價,反而烏冬有特價,所以就叫父母改買烏冬,他們也很樂於聆聽我的意見。」她又笑言,父母雖沒有開口稱讚她,但也知道父母對其改變感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