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園面試│拍片令家長無從入手 專家分享老師最想睇到呢種畫面

撰文:育兒教室
出版:更新:

兩年多疫情,不少學校由面對面的面試改以錄像面試來取錄學生,有些家長感到十分困擾,擔心錄像拍得差,直接影響取錄的機會。最近,我跟不少老師談過,獲得學校成功揀選的錄像,並非畫面拍得像電影般優美,劇情橋段像電視劇就可成功突圍。家長當然也須清楚這錄像面試的「觀眾」是誰?評判是誰?簡單來說,觀眾及評判就是老師,能在幾百個錄像中能令人印象深刻,一take就pass,有三大獲成功取錄的錄像優點及元素,可跟家長簡單地分享。
(編按:文章作者為Dr. Annie KM Cheung)

一、錄像反映親子關係

在錄像中,親子關係是整個面試過程中最重要的關鍵,小朋友跟家長的互動,能表現出親密的親子關係就已成功了一半。

親子互動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只有兩三歲的幼兒去考PN或者K1時,他們身邊重要的人就是父母。老師很容易就觀察到家長對小朋友的照顧是否無微不至,從父母跟小朋友玩時的投入度,小朋友有否真情流露,就很清楚家庭是否溫暖及和諧。

例如有老師跟我分享過一個成功的錄像面試,家長只是跟小朋友唱一些很簡單的兒歌如Oh McDonald或者「世界真細小」,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兒歌,但家長及小朋友唱歌時都很投入,甚至笑到「卡卡聲」,唱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時,父母更變作拱橋,讓小朋友鑽來鑽去,一家人開心歡笑。這樣,老師就很容易看到家長跟小朋友的親子互動關係,是否真情流露,有否互動。另外面試時跟小朋友伴讀,小朋友是否愛閱讀,是否很喜歡書本,跟父母讀十次廿次都不感到沉悶,也很重要。另一處加分位,是在伴讀時,家長懂得向子女問問題,引導他們理解故事人物,表達對故事主角的反應及感覺,兩人有否樂在其中。在數分鐘的錄像中,老師很容易單憑閱讀、跳舞、唱歌等,就可感受家長跟小朋友的互動及親密程度的高低。

二、錄像反映小朋友的自理能力

如果是插班生或者年齡及能力比較大的小朋友,錄像主要是反映他們的學習興趣。對幼兒來說,老師不會要求可以主動學習那麼快,但如主動閱讀、玩耍、收拾東西等,看到他有主動學習的啟示(independent learning signs)已很足夠。另外,自理能力方面,如懂自己著鞋,不用父母提點,那自理能力已很不錯了。

老師如何判別小朋友有濃厚主動學習的動力,有喜學的學習範圍(Areas),對於揀選入圍也是個很現實的考量。老師會擔心小朋友入學後,是否有公主病或是嬌生慣養,時常哭罵或者無端端發脾氣,或是很乖會坐定定聽指示、合作性強、耐性多些的小朋友,這都是老師決定收生的標準。不少老師認為這些條件比智商高的小朋友更重要,因為求學的過程很長,不需要在PN時就急急取錄IQ爆棚的小朋友。學習是可以慢慢去領略,慢慢去培養,反而一個人的情緒、態度,家人跟他的關係比較重要,影響也較深遠。

而老師如何能在一兩分鐘就判斷小朋友的自理能力,也有些竅門。被家人縱壞的小朋友,不會回應家長取東西或者玩遊戲的提議,甚至不執拾玩具及書籍,這可能在錄像外的背景讓老師留意到,家長也要留意一下拍攝時的現場情況。究竟這小朋友的學習環境是否整齊,是否有足夠光線及安全,溫暖和諧的環境互動,也不用太刻意的,若然太整齊似影樓,就太虛假了。例如小朋友唱完歌,是否自行會把書本放回書包,對幼兒來說,這已是很高的自理能力。砌積木後,不用家長吩咐,自己能收拾放好及整理凳子。雖然只是幾秒鐘的時間,能錄在影像內,就是加分的機會。

再談談大一點的小朋友,如小一或者幼稚園插班生,老師的要求可能比較高,不再是收拾書包或者收拾玩具那麼簡單。老師會知道小朋友在某些範疇的興趣,因這可反映小朋友是否有專注力、求學精神、發問勇氣,會否認真地學習。

有位老師曾跟我分享,有位很喜歡動物的小朋友,媽媽揀了本他喜歡的動動書籍,內容很簡單,在母子互動時,小朋友表現得很興奮,對動物形容得很仔細,眉飛色舞,自動提起曾在動物園見過,又扮動物怎樣叫,是否怕熱,又問媽媽牠平時會吃些甚麼,相約媽媽再探望牠,又問是否有套卡通關於這動物,連媽媽提過這動物喜歡群體生活也清晰地表達。故事雖然簡單,但母子間的親密互動,小朋友不停提問及說出以往的經歷,老師看到小朋友真心對動物很有興趣,也造成了加分的地方。有位升小一的老師提過,如能說出動物來自哪個國家、生活環境習性,關於動物的「硬資料」,確能打動老師感到小朋友對動物的熱誠。

三、須提供具語境化(contextualize)的錄像

語境化的意思,是錄像的內容要具有語境,即有上文下理,讓目標觀眾(target audience)即老師,能在5分鐘的分享或是3分鐘的自我介紹就對小朋友印象深刻。具語境的內容須有背景及故事性,要有含意,環節互有關連,比較容易明白及理解,就能夠在幾百人中突圍而出了。

要在幾分鐘的錄像內容有語境言之有物,引起人的聯想,其實並不困難。例如一兩歲小朋友已能分辨多種不同的顏色,不是一兩種顏色,而是七八種,這比同年的小朋友優秀,就可成錄像的主調。簡單做法,就讓小朋友指示不同顏色,但這樣太簡單,不算是語境,如能將單純的分辨顏色轉化成有意義的遊戲或互動,從遊戲中讓老師知道小朋友懂得分辨不同的顏色,就更有意義了。

例如錄像開場時帶他去超級市場,讓他去選擇綠色的蔬菜或不同顏色的水果,自己揀選後放在籃子上,甚至懂得蔬菜及水果的名稱,下一個鏡頭回家,媽媽叫他幫手分類,見他懂得把不同顏色的蔬果,放在媽媽指定的袋子或是籃子,在這過程中,老師已知曉小朋友擁有分辨顏色及蔬果名字的能力。家長若覺得轉換場景拍攝太費氣力,可利用玩具如小廚房,已有不同顏色的蔬果玩具讓小朋友作分類。最後一幕,都想展示小朋友的自理能力,可讓他幫手清潔,甚至清洗生果,作為完美的結幕。

若家長難以帶小朋友出外拍攝,場景須在家中,可先預備一些沒有上顏色的玩具或者公仔,讓小朋友填上不同的顏色或者貼上自己剪的圖案,除可表現創意,也可表達小朋友的耐性。媽媽更可在旁鼓勵他,問他接著可填寫甚麼顏色,當小朋友可出不同顏色的配搭時,在整個活動中,老師就可通過互動的親子遊戲,知道小朋友懂得分辨多種顏色。還可再增些內容,例如畫些熊仔動物,然後帶他們回家,把相關或是同一顏色系列的動物,分配相同顏色的家,最後自行收拾整齊,這三四分鐘的影片,已是個具語境的遊戲了。

總結一下,錄像表現的第一個元素是親子活動,在超市跟家長有問有答,十分親密;第二,表現小朋友有知識(knowledge),如懂得分辨顏色,看到他出色的地方,能主動學習,對顏色有興趣,而幫手清潔及執拾,就表現出自理能力。如果這樣包裝錄像的話,就是有語境化,有系統的內容,即擁有第三個元素。這三個元素的要求都是有經驗老師的分享,成功個案的共同特質。

Dr Annie KM Cheung 作者簡介: Dr Annie KM Cheung(親沚媽媽)為教育博士及前大學講師,教育研究者,亦是三子女之母,但仍然是P牌家長,因為在這個變幻莫測的「教養賽道」上,每日都站在起跑線,跟學生和孩子們重新起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