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獎《我們與惡的距離》奪戲劇大獎 殺人不需槍 金句戳破人心

撰文:林珈希
出版:更新:

你認為一套精彩絕倫的劇集該是如何?緊張刺激?還是發人深省?
以一宗無差別殺人案審判作主題的台灣劇集《我們與惡的距離》(下稱《與惡》)寫實地大談社會、職場和成長,不單深受劇迷歡迎,一度成為熱話,更獲美國知名影視網站IMDb給予9.4的高度評價,而且在過去星期六(5/10)的第54屆台灣金鐘獎中勇奪6個大獎,當中包括「戲劇節目獎」,是對劇集的肯定,也證明《與惡》是2019年不得不看的劇集。

傳媒現況也是《我們與惡的距離》討論的話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

故事由一宗無差別殺人案的審判作為開端,劇中兇手李曉明被法院宣判死刑定讞,其律師王赦(吳慷仁飾)想解構李曉明的犯罪動機而多方奔走;李曉明的家人被標籤「殺人犯家屬」後要如何面對社會;受害者家屬宋喬安(賈靜雯飾)面對失去家人的痛楚;患有精神疾病的應思聰(林哲熹飾)又將會是下一位殺人犯嗎?

對於講述無差別殺人事件,可能以為《與惡》是一套查案並道出社會不公的劇集,但它並沒有大家想得這麼天花龍鳳。它沒有精密的查案過程,反而是精密的講述受害者、加害者、兩者的家屬、以至殺人犯辯護律師,甚至是社會大眾,探討不同的社會議題和人物的成長,矛盾裂解、混濁不清的人和事都比查案更精彩絕倫,一幕幕都是發生在我們現實生活中。

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一個20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李母

故事的2年前,兇手李曉明走到戲院突然舉起槍進行無差別殺人,而李家一夜間成為了「殺人犯家屬」,社會人士都怪責他們,指他們養成了一個「變態」,他們從此不敢抬頭做人,父母搬到鄉下,妹妹曉文則改名李大芝重新做人。

辯護律師王赦希望能夠找出李曉明犯案動機與真相,從而找讓李家可走出「殺人犯家屬」的標籤,然而李曉明根本不願見家人,也從沒向家人透露他為甚麼殺人,對媽媽而言,最心痛的是想關心兒子的機會都沒有,她已不在乎自己的生活過得如何。

辯護律師王赦親自找李媽媽希望能夠找出李曉明犯案動機與真相。(《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

一般人都會對「殺人犯家屬」有偏見,覺得他們也是加害者,但他們何嘗不是在痛苦當中,他們只是甘願為自己的兒子留在世上成為罪人,繼續「受罰」。天下父母心,子女不一定要成為偉人,但希望他們做個好人,他若成了罪人, 最心痛的必定是父母,而作為外人也需要對他們落井下石嗎?

你們殺的人,沒有比我哥少。
李大芝

李大芝在加害者家屬身分曝光後,又要再一次面對社會大眾的批評,而她身在的新聞媒體公司得知她的身分也打算「消費」她,作一個獨家,在諸多壓力下,她終於「爆煲」,怒吼媒體指他們所引起的輿論壓力如同一把刀,傷害程度堪比無差別殺人。

作為媒體又或公眾人物,影響力一定比一般人大,他們甚至可以製造輿論,影響社會話題,不少媒體可能會為了點擊率、獨家,而不斷廣泛報道「煽色腥」新聞,但永遠不知哪一個輿論會令新聞主角自尋短見。有時人非常膚淺,認為有實質的武器才會傷人,無錯,那些的確是血淋淋皮肉之痛,然而,無形的傷人,如說話,可能傷得更深,影響更大。

陳妤飾演的李大芝是一位殺人犯妹妹。(《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

看劇後,你可能在劇情上始終得不到結果,但定會令你反思不少。編劇字字珠璣,每一句台詞都一針見血,戳破人心,又有哪些讓你刻骨銘心?

【戳破人心】點擊更多刻骨銘心台詞: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