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未畢業便決定結婚生子 4個早婚早育90後家庭的幸福與辛酸

撰文:一条
出版:更新:

據國家統計局2022年1月發布的數據,中國人口出生率連續兩年跌破1%,在低生育的大趨勢之下,較早步入婚育的年輕人,似乎成了一個不同尋常的群體,甚至被貼上「英年早婚」的戲謔標籤。然而在北京大學社會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於嘉的研究中,全國未婚群體,不想結婚的比例不超過5%,年輕人依然普遍渴望進入婚姻。
編輯 :錢雨朦(一條) / 責編:陳子文(一條)

一條找到4個90後、95後的年輕家庭,他們在25歲前完成結婚、生子,我們共同探討關於「早婚早育」的人生選擇。「早婚早育」跟家庭經濟基礎關聯多大?他們在哪個瞬間做出這個決定?早婚育有什麼優勢?又碰到哪些不一樣的挑戰?等到相對成熟的年紀,他們是否後悔了?

英年「早婚育」的年輕人

1. 「沒畢業就生娃,我們真準備好了」

可爸和可媽,95後,女兒2歲,兒子9個月,座標:北京

2021年6月,一場大雨過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畢業典禮正在校內草坪上舉行。95後可爸穿着碩士畢業服,擠在人群中聽領導講話,但他時不時會張望一下遠處,尋覓妻子可媽和女兒可可的身影。帶娃參加畢業典禮,是件稀罕事。夫妻倆很快被同學老師們「圍觀」,可爸拉來導師,想合影,但女兒沒見過這麼多人,嚇哭了,手上攥着的麪包也不想吃了。可爸接過麪包,自然放進自己嘴裏,抱起女兒安撫情緒。最後,合照有了,女兒「黑着臉」,他們回憶:「太尷尬了。」

可爸和可媽同學院同一屆,大四在一起,又一起保研讀研。2019年5月,他們意外懷孕,還沒畢業,孩子先來了。時間再往前推大半年,兩人時常爭吵未來人生規劃。女生想提前畢業,申請讀博,但男生覺得不如早點工作;男生丟下做了好幾年的影視創業,和朋友做起文創,女生覺得一時興起,風險太大。一個人憋不出畢業論文,脾氣暴躁;另一個人因為對方的不理解,也很煩悶。

才25歲已育有2名兒女的可爸和可媽,他們的愛情故事是怎樣的呢?(點擊放大瀏覽)▼▼▼

+15

孩子的到來,催促着兩個年輕人走向成熟,做出決定。首先是要不要孩子,答案是肯定的。可媽長期患有多囊卵巢綜合徵,醫學上,這是女性不孕最常見的原因。他們甚至想過,哪怕沒有孩子,也能過一輩子。她去檢查,各項指標都正常,「有種被命運砸中的感覺。」

接着是籌備結婚,兩人都有比較豐富的戀愛經驗,在一起後,進度比別的校園情侶快,本科畢業時,雙方父母就見過面,知根知底很滿意,孩子讓原本畢業後的結婚計劃提前了一些。在更長遠的人生規劃上,兩個年輕人更謹慎,可媽已順利完成論文和博士申請,明確了以後當老師的目標。得知懷孕,可爸放棄了手中不成熟的創業,先休學一年,照顧妻子左右,也為未來做更周密的打算。

結婚生娃,兩人有一些積蓄,算不上「裸婚」,「我們經濟獨立比較早,大學念新聞傳播專業,自學拍照、設計海報、剪輯視頻,一邊學一邊在外面接活兒賺錢。」可爸上大學後,就沒再問家裏要過錢。但兩人都沒畢業,未來並不完全確定。他們統一行動思路:在可控範圍經營好小家。

兩人決定先延續租房的狀態。可媽雖是北京人,父母都是普通體制內上班族,家裏只有一套房,住不下,距離遠,買新房也不易。2017年開始,兩人便在學校附近租房,從與人合租的60平米小屋,到後來換了個80平米公寓。租房多年,可媽從沒有單獨的化妝台。家裏的小沙發堆滿玩具,一家四口常擠在上面聊天打鬧。她感慨:「很少有自己的空間,作為女孩子,更心酸了。」

育兒上,生一胎時,遇上疫情暴發,新手可媽心情起伏大。可爸看在眼裏,把母乳存進冰箱,夜裏起來喂孩子,讓妻子能多睡會。身邊的朋友生娃的不多,他們遇到難處,就上網現學。2021年,兩人又迎來二胎,才請了育兒嫂幫襯。如今,可爸可媽都回歸了自己的工作學業,工作日裏,退休的可可外婆主要帶娃,但相比較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夫妻倆陪伴孩子的時間都更多。

可爸畢業後,和朋友一起成立了影視工作室,雖然忙碌,但節奏掌握在自己手上。可媽讀博步調比同學們慢,但她保證每周有兩天在學校,其餘時間可以在家遠程,可媽還運營了母嬰自媒體,接商務也有收入。

結婚第3年,考慮到兩個孩子日後的上學問題,兩人在父母的幫襯下,貸款買下90平米的房子。每月房貸還完,剩下的錢精打細算過生活。家庭的壓力逼着可爸和可媽不鬆懈,他們已經很久沒有單獨的二人周末了,但一想到未來,等兩個孩子18歲了,他們不過也才45歲上下,那時,真正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享受自己的生活,他們也很期待。

2. 「抵不過傳統觀念,又想實現個人價值」

李霖和方先生,95後,女兒2歲,二胎待產,座標:新疆庫爾勒

23歲的李霖鼓起勇氣,在閨蜜群裏發出自己結婚和懷孕的消息,在一線城市上班和讀博的兩個發小,立馬發來驚恐的反應。「沒上幾天班就回去結婚了?你在上海那家公司不是很受重用嗎?」「你的肚子變得那麼大,身材走形到這樣的地步,太可怕了,無法想象。」沒有從朋友那裏獲得關於結婚生娃的鼓勵,她有些沮喪。

朋友眼中,李霖就像是《我的天才女友》裏的Lila,人群裏最聰明的女孩。她從小就是班長,大學考上廈門一所名校,學理科,又擅長寫文章,活躍在許多社團裏。畢業前夕,拿到了上海一家新能源公司的offer。決定結婚時,李霖住在上海公司附近的出租屋裏,已經交了半年的租金。

兩年後,回憶這些時,李霖身處新疆小城庫爾勒。她的父母是落腳這裏的石油行業從業者,李霖在這裏度過了小學、中學。我們和她的採訪在下午,因為女兒的啼哭被打斷了兩次,「我想着逃出她的視線,交給保姆,但是失敗了,每天都在『鬥智鬥勇』。」轉到深夜12點,李霖哄睡女兒後,才打開了電話,她的四周終於恢復了平靜。

李霖和丈夫從中學開始相戀十年。婚後不到一周,她發現懷孕。回新疆,是因為雙方父母都在,方便照顧孩子。李霖總結自己「早婚早育」的選擇:「先做了我『該做』的事情,然後再去做我想做的事情。」說「應該」,和成長環境有關。李霖和先生兩人的父母都是按部就班、守着傳統觀念生活的人。整個中學,他們偷偷摸摸談戀愛,李霖記得,父母給她設置了「宵禁」,「11點前必須回家,沒得商量。」

「我們都是獨生子女,在父母眼裏,在一起十年還沒分開,就是要在一起孕育下一代。他們準備好了房子車子,一切都安排得很妥當,我們似乎沒有逃避的理由。」另一個結婚的原因,李霖覺得可能遇不到比先生更適合的人了。在一起的十年裏,他們幾乎沒吵過架。

生完女兒後,公婆給了夫妻倆一筆錢,李霖可以選擇最好的產後修復方案,也請了當地評價最好月嫂來家裏。身體恢復後,李霖和先生帶着寶寶去度假,她很樂於在朋友圈分享女兒的點滴成長,也會找來各種育兒書籍,耐心研究下一代的教育方式。

但很多個深夜,當孩子睡着後,李霖又像換了個人似的,在社交媒體上寫下她的困惑。比如,她發現這兩年「自我價值」完全消失,孩子是一切中心。「每天起牀就是看着寶寶,和父母公婆抬頭不見低頭見,偶爾爭吵拌嘴,大多也是圍繞孩子,他們太溺愛寶寶,我不希望這樣,飯都不能好好吃。」

有幾次,李霖想好好打扮一下出門,卻發現溜達的只有小區,城市太小了,沒有朋友,閨蜜群裏的聊天肉眼可見在變少。前幾天,快天黑的時候,她下樓去買東西,看着外面的夕陽,有一種很恍惚的感覺,她想着:新疆有時差,這大概是上海大家加班奮鬥的時候吧。

說起辭掉上海工作的決定,李霖至今也沒有一個定論,目前的想法是「見縫插針地實現個人價值」。她說服父母,希望生完二胎之後,再回到一線城市去工作,「孩子離不開母親,但我以後的生活裏,不能只有孩子。」

3. 「在小城,早婚育是一件自然的事」

蔣欣&小吳,90後,女兒5歲,兒子3歲,座標:江蘇南通

小吳29歲那年,食物中毒,躺在擔架上被急救車送去醫院。他渾身麻木抽搐,艱難的呼吸步步突破他的心理防線,但他努力讓自己保持清醒,內心有個聲音告訴他:你得活着,老婆孩子在等你。醫生終於從鬼門關把小吳拉回來,意識稍微恢復後,他看到妻子蔣欣坐在牀頭。過去的二十幾年,他們的生活平淡如水,以為一切順其自然,就都在掌握之中。

蔣欣是南通人,小吳來自隔壁泰州。他們在省內讀大學,畢業後,都順從父母期望,考上離家近的體制內公務員。兩人認識是在工作場合,小吳被蔣欣甜美的外表吸引,蔣欣覺得小吳字很好看。「業務一來一往,別人看來平平無奇的對話,在我這裏就很心動。」平時工作不忙,他們有更多時間約會相處。

小城不大,戀情很快被家長知道,「合適的時間遇到了合適的人,在南通買房買車成本也不高,不到一年就結婚了,兩個孩子相繼出生。」24歲結婚,25歲生娃,夫妻倆覺得:「可能和在大城市工作的同學比很早,但對於身邊圈子來說,早早結婚生子,這很常見。」

蔣欣兩胎恢復都很快,「五六個月基本回歸正常,頭髮也掉,不過現在都長回來了。產後恢復,比如盆底肌、腹直肌修復都相對更容易些。」她還感到幸運的是,他們生娃時,婆婆50歲出頭,剛退休,精神精力都充足。平時不僅負責帶孫子孫女,也會把蔣欣當孩子,變着法子做好吃的。

對於生活的掌控感也來自於小城體制內的安逸。蔣欣和小吳都不是事業心很重的人,收入遠比不上在一線城市工作的同學,經歷那次生死考驗後,他們更「佛系」了,夫妻倆笑稱自己「窮得只剩下穩定」。但生活在大城市的同學們,又會反過來羨慕他們「工作和生活是徹底分開的」。

工作六年,蔣欣一直在基層做着遊刃有餘的事情,同事關係簡單,有時間有精力,更多地擔起照顧家庭的責任,「在我這裏,家庭的美滿會更有成就感」。和一線城市的職場媽媽相比,蔣欣不需要額外的社交或加班,下午五點半,太陽還沒下山,她騎一輛電單車,十幾分鍾就回到熟悉的小區,「打開家門,看到兩個活蹦亂跳的娃,和一桌簡單卻用心的晚飯,滿血復活。」

小吳一直記得,食物中毒被救回來的那個早上,妻子從家帶來熱乎乎的白粥,一家人圍坐在病牀前,你一口我一口地吃下去。「那就是人間美味了,是清清楚楚的幸福感,哪怕以後還有什麼難關,但一家人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種幸運。」

4. 「用早婚育彌補成長的遺憾,我後悔了」

可遇,90後,女兒3歲,座標:四川成都

2021年7月,過了「冷靜期」,27歲的可遇正式和前夫洋葱辦理了離婚手續,結束十年的感情,四年的婚姻。前夫是可遇的初戀,他們和平分手,「雙方都沒有出軌等原則性的錯誤」。可遇說:「懵懂時,我企圖用早婚育來彌補自己成長過程中的遺憾,我很感激他,但如果再來一次,我不會做這樣的選擇。」

可遇從小內向敏感,父母從她3歲時開始爭吵不斷,小學一二年級,她被送回都江堰老家和爺爺奶奶生活,「奶奶會埋怨我媽媽,也不是很喜歡我。」10歲時,父母離婚。記憶裏,她對父母沒有真正的依戀,她想離開這個家,有自己的家。

整個青春期,她在學校也很沉默,總是下意識避開人群,窩在座位上低着頭。同年級的洋葱完全不一樣,外表俊朗,愛表達。可遇被他充足的能量吸引,希望成為那樣的人。中學時,兩人開始早戀,一起上課下課。洋葱父母對可遇呵護有加,她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温暖:「家裏條件並沒有很好,但他們有多少,就會給我多少。」

2017年,剛過法定結婚年齡,他們就領證了。兩個自己還是「孩子」的年輕人,很快迎來女兒的出生。可遇逐漸意識到,一家人在一起,光温暖是不夠的,生活觀念的碰撞無處不在。從爭論孩子上哪個幼兒園開始,一個個現實挑戰下,兩人分歧越來越大。如今,女兒主要由前夫的父母帶着。

可遇覺得,從小到大,都沒有人教她去怎樣生活,如何成為一個妻子或母親。這段婚姻,對她來說像一場邁出去的試驗,「逐漸找到了自我」。唯一虧欠的是年幼的女兒,她想在這幾年認真打拼,積累一些基礎,「等到她念小學,我有這個實力了,就把她接到身邊。」

文中名字均為化名。

年輕一代婚育觀

北京大學社會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於嘉記得,幾年前,國家統計局公布2015年中國單身人口數據,到了一些媒體那兒,新聞標題是「中國有2 億不結婚的年輕人」。在她看來,某些博取噱頭的不實報道,並不能幫助大家客觀理解當下年輕一代的婚育觀念。

2021年9月,基於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的最新數據,於嘉與其團隊發布了一項名為《中國青年的結合與生育:趨勢與社會經濟差異》的研究報告。報告顯示,在家庭形成方面,我國的年輕人仍然普遍渴望進入婚姻。

選擇結婚生育,隨之而來的是房價、教育、女性個人價值實現等等問題,令人惶恐、焦慮……而另一面,在這個漂流的大世界中,好的婚姻和家庭也構成一個小世界,外面再動盪,但是小世界內很温暖。

無論如何,每個人都在做出自己的選擇。也許相比何時結婚、幾歲生娃,以什麼樣的態度進入婚姻、是否能對生育的選擇負起責任,是更值得思考的事。

以下是一条對於嘉的採訪。

Q:一条
A:於嘉

Q:近些年,年輕人初婚育平均年齡和變化趨勢是怎樣的?

A:從全國來看,2019年男性初婚年齡是28.0歲,女性26.4歲。城市平均初婚初育年齡比全國平均水平大約會大1-2歲。

縱向比較,2006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齡是24.3歲,2016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齡是26.9歲,最近10年間推遲了約2.6歲。

整體而言,推遲婚育與高等教育擴張、婚前同居的比例增加、結婚對經濟基礎的要求越來越高、個人主義興起等因素相關。

Q:傳統婚育觀念對當代年輕人的影響如何?

A:影響依然比較深,這是文化和歷史決定的,很難在短時期內發生巨大的變化。比如年輕人還是比較重視家庭美滿、希望子女有出息、認同孝順父母等。

但是另一方面,年輕人的一些婚育觀念已經發生了變化,比如年輕人對「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女人有孩子才算完整」的觀念認同度也下降很多。

Q:您曾提出一個現象:在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較早進入婚育的年輕人群體正好相反,這是為什麼?

A:對於三四線城市,年輕人經濟壓力較小,養育成本也比較低,大部分人在完成學業後,如果認識了合適的對象,相處一段時間後,都比較早進入了婚姻。生活在三四線城市的一些條件比較好、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可能在配偶的選擇上更加挑剔和審慎,較大可能晚婚。

但在一二線城市,模式可能正好反過來。這裏房價高,生活育兒成本也高,教育水平與家庭出身一般的年輕人,進入婚姻的時間可能會晚。受到更好教育、家庭背景比較好的年輕人,只要找到合適對象,在經濟不是最大問題的情況下,可能就會考慮進入婚姻。

比如近期有研究發現,自2008年上海房價大幅度上漲之後,與非本地人相比,具有上海户口的高教育程度男性會更早進入婚姻。

Q:相對於80後父母,95後育兒似乎傾向輕量化、不雞娃,您覺得背後的原因是?

A:一方面,可能是90後、95後的子女還比較小,沒有很直觀地感受到教育的競爭壓力。

另一方面,70後、80後很多人是依靠教育實現向上流動,從農村到城市、從小城市到大城市。他們直觀地體會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對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視或焦慮。而90後、95後成長環境是更好且趨於穩定的。

另外,90後、95後成長在網路時代,接觸到的訊息更多,父母和社會制度對他們的約束也變小了,他們更重視自己的意見,呈現更有主見的育兒方式。

同場加映:結婚難題|你真的準備好步入婚姻?講「我願意」前必看的15條問題(點擊放大瀏覽)▼▼▼

+26

同場加映:結婚|7大揀「理科男」做老公的優點 專一、務實被喻最可靠藍籌(點擊放大瀏覽)▼▼▼

+8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yitiao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