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媽媽帶入行做清潔 港大生創「碧瑤」37載 絕非大才小用

撰文:馬健彰
出版:更新:

香港地「發達容易,搵食難」。此話何解?以本港上市清潔公司碧瑤綠色(1397)為例,去年生意額10.9億元,只賺2,500萬元,純利潤僅2.3%,名副其實的「揼石仔」生意;相反,如果公司選擇「賣殼」﹙出售上市地位﹚,一炮過隨時袋5億、6億元,相當於20多年的利潤,好不和味。
碧瑤大股東兼創辦人、現年62歲的吳永康不諱言,碧瑤是一隻「好靚」的殼股,但自己無考慮過賣殼,「我們真的打算做實事,都沒有想過玩財技去炒起隻股票,所以會繼續做我們的業務。」
珠玉在前,亦不為所動,除了因為吳永康看好公司前景之外,或許與他早年發跡經過有關。

中大MBA畢業的吳永康,選擇開創一間清潔公司作為自己事業的起點。﹙吳鍾坤攝﹚

12歲開始「入行」做清潔

清潔在許多人眼中,不是「高尚」的職業,但在吳永康身上卻成就一個「獅子山下」的故事。吳永康小時候,父親任職保安員,母親則為小販,一家人住在木屋區,日子過得清貧但安穩。由於吳父看守的大廈,不時有住客想找人做清潔,因利乘便之下,吳母便開始兼職幫人做清潔「搵多個錢」,而她的「員工」正是自己的7名子女。那時候,吳永康才12歲。

吳永康憶述,當時幾兄弟姐妹逐家逐户打掃或者派卡片做宣傳,形式就好像現時的鐘點工人。「七兄弟姊妹之中,我排行第二,當然就要做得比較多,不過當時還是學生,好多時候書包都要預備一套校服,當做到差不多時候就換校服上學。我還記得,最細的妹妹吳玉群﹙現於碧瑤任行政總裁﹚,由於身型較細小,當時要一邊跳高一邊抺窗。」

大學畢業3年即開公司

一家人齊心合力之下,不乏生意,吳母後來索性轉為全職清潔。「我們幾兄弟姐妹的感情一直都非常好,而且出去清潔就好像一齊去玩,所以一點也不辛苦。」吳永康稱。

雖然要「半工讀」,但吳永康的學業並未因此受到影響,於1977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後來更取得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殊不簡單。在那個年代,港大畢業,堪稱「天子驕子」,不愁筍工,但吳永康僅打了幾年工,便於1980年和弟弟吳永新創立碧瑤清潔服務公司,主力負責為住宅進行清潔工作,變相繼承「家業」。「初期在高尚住宅區派傳單去吸客,所以我那時已熟悉大部分高尚區,有時我們派傳單都會被屋苑保安阻止。就要一個人去跟保安『講數』,另一個人就要趁機將傳單放入信箱。」

大學畢業做清潔,未免太「大才小用」?吳永康坦言,當時也曾被人笑過,但自己認為這行在香港會有很大需求,所以都沒有理會其他人的閒言閒語,繼續做下去。

碧瑤雖然在80年代末多次失落政府的清潔標書,但他們「屢敗屢戰」,在90年代終於得到「認可」。﹙受訪者提供圖片﹚

入元朗「開荒」 迎20萬元大生意

講到生意大躍進,非80年代末迎來一個轉變機會莫屬。那時候,香港政府開始將旗下辦工室的清潔工作外判,所以碧瑤抓緊機會,向政府落標。不過,碧瑤當時只是一間細公司,每月營業額僅10萬元,反觀競爭對手卻是大財團怡和及渣甸。「政府當然看不起碧瑤的標書,所以碧瑤初時都機會落空。」吳永康。

天無絕人之路,為求中標,吳永康把目光放在一些較為「雞肋」的標書上,增加機會率。「好的地段,工作都被大財團收歸,所以碧瑤要到當時最偏僻的元朗地區做辦工室清潔,20萬元對我們來說已是大生意!」他續道,那時候元朗的交通不太便利,自己要親自帶隊去做,「入得元朗就很難再出去,所以要在附近租宿舍住。當時的一班人馬,現在還留在公司!」

碧瑤發展至今,已不是一間純清潔公司,業務亦包括相對需要更高技術的殺蟲服務。(受訪者提供圖片)

「沙士」疫症後  生意額大增

自此,碧瑤與政府開始建立合作關係,適逢政府陸續加大外判範圍,將食環署的街道清潔、公園清潔、園藝及滅蟲等工作逐步外判給私人公司,給了碧瑤「發圍」的機會,而吳永康的碩士學歷更大派用場。「我都叫『讀過書』,所以政府所要求的招標書,對我來說不會有太大難度,公司生意額自然開始起飛!」

他又提到,香港在2003年爆發「沙士」疫症後,政府對街道清潔的要求更加提高,加大資源投入到街道清潔。碧瑤抓住這個機會,在沙士之後生意額大大增加。經過10多年的發展,碧瑤已成為政府其中一個主要的清潔外判商,更成功於2014年在主板上市,近年還把版圖擴闊到廢物處理及回收業務上。

吳永康於2014年將自己的「清潔王國」碧瑤上市。(受訪者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