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缺芯」已成全球性問題 晶片短缺將持續到2023年

撰文:伍玥
出版:更新:

晶片短缺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從汽車到電子產品,各個行業都受到不同程度衝擊。供應鏈分析公司Supplyframe預計,晶片短缺將持續到2023年,但和傳統短缺不一樣的是,該機構認為「缺芯」危機將一波又一波地衝擊市場。

《財聯》8月30日報道,市場基本共識是,晶片短缺將持續多年,而且無法避免。雖然一些公司採取了策略來緩解這種短缺危機,「但總體而言,這些舉措都不足以使人們完全避免正在遭受、或將繼續遭受的影響。」Supplyframe的首席營銷官理查德‧巴內特(Richard Barnett)近日表示。

與傳統短缺不同的是,巴內特認為這種短缺將會一波接一波地出現,主要由三個因素造成:需求不確定性、產品周期和優先順序。

首先,受疫情影響,消費者對晶片依賴型產品的需求激增,正影響整個晶片行業,但晶片需求到底有多大卻存在不確定性。

此外,產品的周期升降——比如蘋果推出新款iPhone時會增加一波晶片需求,也增加了「缺芯」的波浪型衝擊。

最後,在供應有限的情況下,台積電和英特爾等半導體制造商被迫考慮誰應該先獲得晶片。它們自然會優先考慮最賺錢的客户,比如蘋果和三星。但巴內特警告稱,切斷其他公司的晶片供應可能會讓他們永遠失去這些客户,從而摧毀未來的業務。

但事情也有好的一面:需求催生了發明,尤其是在汽車行業。福特等公司正發展一種「按訂單生產」的商業模式,這種模式對外部環境更有彈性。

同樣,豐田也在重新評估其「準時制(just in time)」業務的優點。「準時制」業務只在需要時交付所有部件,而不用提前交付,從而實現效率的最大化。

不過,卡內基梅隆大學經營管理與戰略教授Soo-Haeng Cho表示,「當(企業)有本地供應商時,準時制更可行。」

Cho補充稱,豐田傳統上嚴重依賴日本本地供應商,但隨着供應轉向其他國家公司,該公司變得「更容易受到這類中斷的影響」。

政府也越來越警惕晶片短缺的挑戰,美國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5月公布了經過修改的兩黨立法,批准撥款520億美元,在今後5年內大力促進美國半導體晶片的生產和研究。

「私營部門有降低成本的動機,但沒有動力為這些中斷做投資準備。因此,政府希望鼓勵私營部門加大投資,同時提供技術補貼,以重振供應鏈。」Cho稱。

巴內特表示,對晶片製造商而言,即使晶片短缺緩解後,繁榮仍將持續。「整體而言,電子產品的長期需求非常、非常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