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荒常態化 解決問題由煤電價格聯動開始│伽羅華

撰文:伽羅華
出版:更新:

中國9月底爆發大範圍電荒,被形容是較恒大債務違約更具殺傷力的大事件,情況較去年11月及今年5月及8月的限電事故更為嚴峻。坊間對電荒的精闢分析多從煤炭供需失衡,以至煤價升但電價遭凍等各方面考慮,雖然切中問題癥結,但在中國過於倚重計劃經濟下,一時間也難有快速解決方案,恐怕電荒與錢荒一樣已演變成內地常態化現象。

眾所周知,供給與需求是決定市場價格和廠家為利潤最大化而作出的生產量,當政府觀察到某些關繫民生的必需品價格大幅偏離常軌時,便可能入市干預。然而,現代經濟運轉機制非常複雜,政策性干預需要手術刀式的精準才能事半功倍,貿然一刀切的政策較積極不干預的遺害更大。

中國9月底爆發大範圍電荒,情況較去年11月及今年5月及8月的限電事故更為嚴峻。(資料圖片)

全球經濟步入後疫情時代,市場對大部分大宗商品如石油、鐵礦石、水泥、銅及鋁需求強勁,在供不應求下,今年來商品價格或曾上試新高,便是徘徊高位,而工業製造最關鍵的晶片亦出現「芯荒荒」,首當其衝是全球多家大車廠生產線停擺。據AutoForecast Solutions(AFS)最新數據,今年截至上月26日,因芯片供應緊絀,全球汽車產量已累減893.4萬輛。AFS預測,今年全球汽車市場減產量將攀升至1,015萬輛。一般估計今年全球汽車產量或低於8,000萬輛。

缺芯令車廠停產 頂級車企盈利不降反升

但不說不知,大型車廠減產,利潤反而有所進帳。因為缺「芯」,車廠不再拘泥市場份額,集中生產邊際利潤高的車型,加上市場對新車需求實在殷切,新車價格維持高水平,連二手車價格亦被炒高,車廠很輕鬆將鋼鐵及塑料樹脂的成本增幅轉嫁至消費者身上,以往賣一部蝕一部,現在減產後僅僅銷售高檔車款便能圖利,這已是汽車業多年未見的現象。

根據企管顧問公司E&Y分析數據,頂級車廠今年上半年的表現異常強勁,息前稅前利潤率平均為8.8%,甚至高於疫情爆發前,其中以寶馬BMW(14.5%)、戴姆勒Daimler(12.9%)表現最佳。

根據Daimler第二季財報顯示,旗下平治汽車和貨車部門的息稅前利潤(EBIT)季內飆升至34億歐元,優於市場預期的29億歐元,以及去年同期虧損11億歐元表現。同樣,大眾Volkswagen精簡解決生產低效率的問題,避免缺芯對其不利影響,上半年營業收入及營業利潤均創疫情前的紀錄,分別報1,297及113.6億歐元。

2021年諸多車企受困於「晶片荒」,因而被迫減少生產量。(路透社)

瑞銀更將缺「芯」對汽車業有「間接」好處說得更白。該行在報告中表示:We think an industrywide, tighter-for-longer chip supply situation bodes well for price/mix also in the next few quarters.,並預期汽車業盈利仍較市場普遍再有10%至15%的上升空間。當然,持續12至18個月的缺芯對車廠仍是可以接受,但過長時間的停產可能令車廠失去客戶而需要付出沉重代價。

所謂缺芯重創汽車業,並非指對車廠財政構成不利,而是未能賺盡汽車市場的潛在需求,但這些商業損失只屬理論層面,一旦市場有足夠供應,車廠不能再追逐利潤率的高檔車型,對汽車行業的景氣幫助其實有限。值得關注的是,車廠成功將生產成本的增加部分轉嫁消費者,意味工業品出廠價指數PPI的上升周期將逐步轉化為消費物價指數CPI的攀升。

限產爭取大宗商品定價權 屬無稽之談

同樣道理,今次內地上演無差別地「拉閘限電」,強迫企業減產停產,箇中理由複雜,但肯定不會是以「限產來爭取大宗商品定價權」的無稽之談,背後的邏輯就如某些財經分析稱「托住股價來沽貨」一般荒謬,除非這位投資者能夠深懂明手托市、且誘導市場跟隨而暗手沽的伎倆,同樣,當全世界對大宗商品有強大需求,除非全球都跟隨中國限產,否則單單中國限產便先損失訂單收益,而且無助壓抑原材料價格升勢。

正如不少評論如言,內地煤炭供應失衡,造成今年煤價爆炸性上升,作為全國發電主力的火力發電廠因為被凍結售電價格,寧願減少發電以免巨虧,將煤價、發電成本連投資貸息計算在內,火電廠每發一度電,便虧損0.1元人民幣,電廠一日虧損百多萬元非常普遍。

上周三(29日),中國動力煤期貨價達到每噸1,376.8元人民幣(約212.92 美元)的歷史新高,較今年3月低位700元人民幣番一翻,只要煤價高於800元人民幣以上,內地大部分火電廠都處於虧損狀態。﹙路透社﹚

上周三(29日),中國動力煤期貨價達到每噸1,376.8元人民幣(約212.92 美元)的歷史新高,較今年3月低位700元人民幣番一翻,只要煤價高於800元人民幣以上,內地大部分火電廠都處於虧損狀態。

限電能否令煤炭價格受壓,美銀指出,今年3至8月內地煤炭產量按年僅增長0.9%,而同期火電產量按年增長11.7%,該行認為限電反而令煤炭供應進一步緊張,煤價短期更不可能大幅回調,料維持每噸1,000元人民幣以上。雖然美銀看法有待證實,但即使中央對高耗能及高排放行業限產,煤炭實際產量仍然跟不上實際需求,面對寒冬將至,要求火電廠在大幅虧本下繼續營運是不切實際想法,至於採用「能耗雙控」的一刀切措施來壓制通脹,反而不及適度調價的效果來得實際。

隨着今年煤價急漲,全國上調電價的呼聲已高唱入雲,不少大行唱好電力股都提到全國加電費的利好因素。摩根大通報告指,中資電力股近期股價跑贏大市,相信是內地部份地方政府已允許上調直接銷售電價不多於10%,以反映煤價上漲因素,若批准上調電價擴展至全國實施,估計該行追踪的中資電力股今年EBITDA將平均上升15%。

內地多地用電緊張讓電價調整備受關注。(中國能源報)

廣東拉闊峰谷價差 打響全國加電費第一槍

直至國慶假期前,廣東終於打響上調電費的第一槍。該省宣布於10月1日起拉大峰谷電價差,高峰、平穩及谷底的電價比例由現行1.65:1:0.5調整為1.7:1:0.38,相當於尖峰電價在峰谷分時電價的峰段電價基礎上再加25%,但實施範圍均不包括居民用戶;居民用戶可自主選擇是否執行峰谷分時電價政策。

另外,上周五(10月1日)俄羅斯電力公司InterRAO宣稱,由即日起通過位於黑龍江省黑河市的電力換流站,增加對中國東北地區的電力供應,供電運轉時數從每天5小時大增至16小時,相當於去年10月供電量一倍以上。

上調電價,以及尋求海外供電只是解決大範圍電荒的短期手段,火電供應佔全國七成用電所需,暫時水電及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貢獻只是遠水難救近火,如何增加動力煤供應,以及進行電價改革,誘導更多火電產能才可能減少電荒對實業的破壞程度。

中國政府為了減少煤礦頻繁事故,近年對煤炭業大幅進行整改,相當於5億噸的煤礦產能被關閉,如何在煤炭行業引入更多新技術及資金,將是值得探討的提升產業課題。

【財經專欄】大盤漫談.伽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