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誠與友邦 從3大方向作比較兩者投資價值|伍禮賢

撰文:伍禮賢
出版:更新:

英國保誠(2378)與友邦保險(1299)均屬於在本港上市的外資保險企業,兩者其實在港股市場已經存在較長的歷史,其中保誠在2010年5月上市,而友邦則在同年10月份上市。過去一段長時間,市場對友邦的關注度較保誠更之為高,最大原因在於友邦上市屬於IPO上市,而保誠上市時屬於介紹上市,沒有進行新資金集資,導致港股流通性較低,市場關注度亦相對較低。但隨著保誠在2021年發行新股集資,現時市場對其關注度亦逐步提升,並將其與友邦作參考比較。

業務相似性高

從業務來看,友邦的業績集中在亞洲市場,以去年上半年為例,友邦年化新保費收入最大的五大地區分別為內地、香港、泰國、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從近年的發展形勢來看,內地及香港一直是友邦的兩大業績增長引擎。但由於受到疫情的因素,這兩個引擎過去均在不同程度受到影響;至於內地及香港以外的其他地區,總體發展平穩。

而保誠近年在業務上有較大的變化,集團在2021年完成分拆美國Jackson的業務。在分拆前的2020財年,Jackson經調整後經營溢利佔保誠經調整後總經營溢利接近一半。而經過分拆後,保誠的業務已經跟友邦具很大的近似度,同以去年上半年為例,保誠年度保費銷售額的前五大地區分別為內地(中信保誠人壽)、香港、印尼、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因此,從業務發展來看,友邦及保誠較為相近,亦同以內地及香港作為業務增長的核心。

細微之處見比較

正是由於內地及香港對兩者的影響較大,因此市場現時對友邦及保誠在兩地通關後業務的復甦均具較大憧憬。儘管如此,筆者認為兩者仍有一定的差異性。

首先,在疫情之前(2019年上半年),香港業務(以年化保費收入計算)在友邦跟保誠的佔比分別為49.2%及42%,而截止去年上半年,這個數字分別下跌至15.9%及10.3%。也就是說通關之後,純粹從數字的復甦空間來看,兩者接近,但是友邦略勝一籌。

第二,在內地業務比較方面,保誠從2019年上半年的保費收入從2.7億英鎊,大幅增長至去年上半年的5.1億美元,業務佔比亦從13.7%上升至22.9%;而友邦保險在這期間的內地保費從7.5億美元增長至8.4億美元,佔比亦僅從27.1%增至30.1%。可見,保誠近年在內地的業務增長速度明顯要高於友邦。

第三,在2019年上半年,保誠撇除美國業務計算,亞洲的保費收入為19.78億英鎊,而去年上半年為22.1億美元,按照現時匯率計算,疫情對其影響的跌幅為6.7%;而友邦則由34.4億美元跌至27.8億美元,跌幅為19.3%,同時亦被保誠追近了兩者的差距。

從上述比較分析,保誠相對友邦而言,還是較具自身的吸引力及投資價值。現時市場給予保誠的估值明顯較友邦有折讓,相信未來隨著更多投資者對兩者作出對比之下,這個估值差距有機會逐步出現縮小,投資者不妨留意。

伍禮賢【財經專欄】投資明「賢」.伍禮賢光大證券國際證券策略師 伍禮賢

*本人為證監會持牌代表,本人沒有持有上述股份

免責聲明﹕

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