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走出去容易 但如何方便人才走回來?|June Leung

撰文:梁賀琪
出版:更新:

外商到香港做生意或跨國公司員工被派駐香港,很多時候若家屬同行,子女都可以在香港入讀跟自己國甚至城市的國際學校;幾年之後他們會回老家,也會攜同子女回國升學,當中銜接相對順𣈱。對於這些遊走於各地的家庭,安排子女轉校可能已經變成常態。香港有形形式式的國際學校,單單是行加拿大學制的國際學校已經有三、四間;日本國際、韓國國際、新加坡國際,甚至以宗教分類的基督教國際、香港猶太教國際也有。天水圍於不久將來也會有香港首間內地課程的私立學校,以方便攜家眷來港工作的內地人員可以免卻隨行孩子的學制問題。

轉校不是容易的,轉學制也許更難,尤其對於要考大學的中學生。為了配合國民往不同地方發展,隨後也可以順利回來,很多政府都會鼓勵辦學團體在不同地方設立行自己體制的國際學校,當中最成功的例子就是英國文化協會。該會是英國政府成立之非營利組織,致力於促進英國文化、教育、國際關係之拓展和交流。它於全球109個國家、200多座城市均設有分部。這個安排令英國學子無論去到那個城市,總可以找到英制的學校與英國本地的中、小學「無縫銜接」,也到處可以考到GCE系列的考試。 這還不只國家,加拿大安大略省(Ontario)甚至在柬埔寨金邊都有設國際學校;近年還有安省網上中學(Ontario eSchool)提供線上高中課程。

這些設置不但鼓勵自己國民「走出去」,最重要的是配合他們「帶回來」,可惜的是香港教育制度在送出學生方面做得還不錯,但在迎入來卻只限於在大學及以後學段。

筆者最近有朋友把生意移民到新加坡,他們對香港百般不捨,也不見得新加坡甚麼都比香港好。他們吐糟說:「就以展覽會而言,(新加坡)配套不足、成本太高;酒店一萬蚊一晚還沒有房;還未計貨物的稅。展覽客會回香港的。」

為甚麼仍然要去新加坡?他回應只一句:「為了孩子上學呀。」

籲推動DSE國際化方便人才回來

以香港人去印尼為例,帶著12歲剛升中學的孩子計劃在那邊停留三、四年,我們現在只有兩個選擇:一、把孩子留在香港升學、考DSE;二、把孩子帶在身邊,轉校兼轉學制,回港之後也再難走回本地升學路,想用中文考DSE嗎?基本上不可能。

香港向來是對外型經濟,但卻沒有對外型的學習配合。科大吳宏偉教授日前接受訪問時提出:「香港教育的國際化集中體現在高等教育領域,尚未全面、深入、有效開發中、小學國際教育市場。」香港學制及DSE如能在國內以至海外推廣,不但能令港人在境外發展時能帶同孩子無後顧之憂,也讓他們走出去容易,要回來也不艱難,全因可以轉校不轉制,銜接的難度亦大大減低。

推DSE 國際化、往境外推,既可把文化學術影響力輸出去,也方便香港人才走回來。

【經濟專欄】琪聞琪事.梁賀琪 June Leung|精英匯集團主席

作者介紹﹕八十年代末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翻譯系。投身教育界超過1/4世紀。典型香港work-hard-play-hard一族。吃喝玩樂皆有要求,但不拘一格,法國菜也好、街頭小吃也好;欣賞歐洲名牌,也愛土產國貨;看Wuthering Heights看Netflix,亦愛《紅樓夢》。性格有點分裂,但矢志不渝做教育。

免責聲明﹕

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