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手短缺 牧師也洗廁所 一招助解困|JUNE LEUNG

撰文:梁賀琪
出版:更新:

近日商會聚會,席上話題除了談及疫情之下如何突破生意低潮期,便離不開人手短缺、人才流失等話題。移民潮席捲每個行業與階層,甚至連教會也難倖免,更有牧師話「連廁所都要洗埋」。與此同時,有一撮人才卻被投閑置散、仍未被發掘,失業率長期高企,而這個「智庫」就是傷健人士圈子。筆者在當中找到難得的合作夥伴,因此積極向身邊朋友推介公諸同好。

香港有8%為傷健人士,即是約佔48萬人,相關群體失業率較健全人士高近一倍。不要以為聘用他們或與他們合作就是施恩,誰向誰施恩,還看誰有善用才華與把握機遇的智慧。筆者上星期在某個場合與多位傷健人士見面詳談,得到以下4個啟示:

1. 傷健人士之間有種特別的凝聚力

有一間從事平面設計的初創公司,創辦人是一位聽障人士,她旗下的員工包括自閉症以及不同程度障礙的人士,但正是如此,公司內沒有過多的外界紛擾,他們的團隊行動力特快,大部份時間只需要5分鐘便可以完成一張海報設計圖。在無聲的世界裡工作,免卻了很多客套、修飾語,同時省卻冗長的會議,直接上傳下達,作品很多時候也充滿驚喜。

2. 很多傷健人士對工作沒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不會過份偏執

雖然他們不至於每人都樂天知命,但均知道就業機會得來不易,因而特別腳踏實地,更明白追求70分就好,最重要先把工作做出來。

3. 傷健人士普遍肯試

會主動找工作的傷健人士,大多較易接受世界不完美的種種人與事,同時傾向於透過不同「嘗試」去深化對自己能力的理解。在他們的眼中,認輸等於沒有贏的機會,反而爭取勝利卻會形成一種習慣。

4. 部份傷健人士不是先天的缺憾,或許是曾經歷意外,並為人生帶來啟示

意外導致殘障這些切膚之痛可以為較嬌生慣養、粗心大意的一群人帶來許多啟示。許多人覺得身體健全是理所當然的事,對於保養身心健康或會掉以輕心。筆者認識一位傷健人士,起初只不過是皮膚乾燥破裂、出現傷口,卻因未有妥善處理,最後蔓延至需要截肢才可保命的地步。

只要身邊出現這麼一件真人真事,你會學會珍惜,才知道原來每一個健康的身體都是一個奇蹟。

《禮記·禮運》的大同篇中有這樣幾句: 「老有所養,幼有所教,貧有所依,難有所助,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你以為自己在「養」「廢疾者」嗎?結果可能就是他們提供「難有所助」。這年頭做生意難,大家都希望「有所助」,得助者得天下。

【經濟專欄】琪聞琪事梁賀琪 June Leung|精英匯集團主席

作者介紹﹕八十年代末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翻譯系。投身教育界超過1/4世紀。典型香港work-hard-play-hard一族。吃喝玩樂皆有要求,但不拘一格,法國菜也好、街頭小吃也好;欣賞歐洲名牌,也愛土產國貨;看Wuthering Heights看Netflix,亦愛《紅樓夢》。性格有點分裂,但矢志不渝做教育。

免責聲明﹕

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