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千億CoCo Bond淪廢紙 瑞銀股東無Say 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

撰文:翟梓謙
出版:更新:

瑞信(Credit Suisse)危機事態發展迅速,短短數日間已經獲得瑞士央行(SNB)出手牽線搭橋,推動瑞銀(UBS)斥資30億瑞士法郎﹙約253億港元﹚收購瑞信。據報,為了交易可以儘快通過,瑞士當局更計劃修改法例,以避開股東投票程序,讓兩銀行可儘早合併,解決危機。

自2008年後金融海嘯後,首次有兩家具系統重要性的銀行合併,不過政府卻繞過程序,股東反對「無Say」或成輸家。此外,是次交易將有高達160億瑞郎﹙約1,353億港元﹚的「CoCo Bond」額外一級資本(AT1)債券被完全撇賬,恐血本無歸。今次事件的嚴重性是否足以讓瑞士央行及監管機構「特事特辦」?又為何債權人的保障,反傳統地比股東更差?

瑞士當地時間周日(19日),瑞銀集團以全股票方式收購瑞信集團,作價30億瑞郎。根據全股票交易條款,瑞信股東可以用22.48股瑞信股票獲得1股瑞銀股票,相當於每股收購價0.76瑞郎,較上周五收市價折讓59%。

《彭博》報道指,今次交易中可謂「輸多贏少」,當中最大贏家可能是瑞銀行政總裁阿梅爾(Ralph Hamers)。由於瑞銀與瑞信合併,其資產管理規模將會升至5萬億美元,而且收購計劃中包含了瑞信有盈利能力的子公司,其估值相當於瑞銀出價收購瑞信的三倍價值。

此外,併購瑞信的行動是始於瑞士政府牽線,由於瑞銀需要為瑞信承擔高達50億瑞郎的損失,故瑞銀可獲得達90億瑞郎的政府擔保,以及有瑞士央行為其提供大額流動性援助。

作為主要競爭對手,瑞銀收購瑞信後,在人手上將出現不少重疊,據報最終裁員人數將會遠超於瑞信原定的9,000人。而Ralph Hamers正正有權力「汰弱留強」,為瑞銀留下適合的人才。

瑞信(Credit Suisse,CS)遭瑞銀(UBS)收購。(Reuters)

CoCo Bond價值「清零」 持有人血本無歸

然而,今次事件的最大輸家或者是瑞信「CoCo Bond」額外一級資本債券(AT1)的持有人。有別於傳統上債權人較股東受到更優先的保護,今次瑞士監管機構宣布對瑞信發行的170億美元AT1撇賬至零,令有關債券投資者血本無歸,令市場大失信心。

「CoCo Bond」即是應急可轉債(Contingent Convertible Bonds),在歐債危機後才出現的債券。當金融市場安然無恙時,CoCo Bond可謂低風險、高回報。可是,當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比率不及所需水平時,出現資金缺口,CoCo Bond便能夠以債轉股方式,緩衝銀行的資本壓力。不過在某些情況下,CoCo Bond可能會部份或完全撇賬。

由於CoCo Bond設有損失分擔機制(Loss Absorption),當銀行資本比率不足,抑或因銀行經營不善需要政府注資,又或者是監管機構認為有必要啟動機制時,便會啟動有關條款,債權人便需共同承擔銀行的損失,最大損失是價值歸零。

而今次瑞士央行與監管機構聯合出手,不單「御賜姻親」,更為兩銀行合併後增加核心資本,條件便是啟動損失分擔機制,將價值高達170億美元的CoCo Bond完全撇賬。

今次瑞士監管機構決定將瑞信CoCo Bond全數撇賬,洪灝估計是要避開股東阻力。﹙資料圖片﹚

事實上,今次CoCo Bond的受害者不限於瑞信的債券持有人,由於瑞士當局的做法,反映股票投資者優於債權人,事件波及了整個價值2,750億美元的AT1市場。亞洲一些銀行的AT1債券周一早盤已經創下紀錄最大降幅,其中東亞銀行5.825%永續美元票據每1美元面值下跌8.6美分,至79.7美分,創下紀錄跌幅。

思睿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洪灝稱,CoCo Bond本身除了部分或全數撇賬之外,亦可以債轉股。不過,今次瑞士監管機構決定將瑞信CoCo Bond全數撇賬,洪灝估計是要避開股東阻力,認為瑞銀或瑞信股東未必願意接受債轉股而影響了交易促成。

富途交易部高級分析師陸秉鈞稱,將CoCo Bond的全數撇賬的做法可能會打破「在同一標的公司下,持有股票比債券危險」的金融排序。至於中長期影響,他認為可能對金融市場認知帶來洗牌式影響,或引發市場對全球銀行的CoCo Bond重新估值,更可能影響未來銀行以此工具集資的成本,從而影響整體銀行業流動性。

有逾廿年銀行經驗、立法會金融界別議員陳振英表示,瑞銀收購瑞信的交易是要迅速阻止風險溢出,對於繞過股東投票的做法表示理解。(余俊亮攝)

繞過股東投票損信用 「非常時期非常手段」

今次交易的輸家除了AT1債券投資者外,瑞銀股東亦可算是輸家。由於瑞士當局急於解決瑞信的危機,不得不盡快讓瑞銀完成收購瑞信。為了盡快「救火 」,彭博報道指瑞士政府計劃修改當地法律,以繞過瑞銀股東以加快交易流程,務求在周一前達成交易。

今次「特事特辦」,瑞信AT1債券持有人無法改變價值清零的厄運,而瑞銀股東在今次收購事項亦無投票權。洪灝認為,今次瑞士打開先例,肯定對其信用有所損失,但考慮到瑞信存款流失速度加劇,若不盡快完成交易恐令風險繼續蔓延。

有逾廿年銀行經驗、立法會金融界別議員陳振英表示,由於瑞銀及瑞信總部均在同一國家,倘瑞信出事或會帶來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繼而影響瑞銀。故此,瑞士央行迅速推動瑞銀出手打救同業。

對於今次瑞士當局計劃修改法例,以繞過股東對交易投票,陳振英認為有關做法的確不易接受,小股東有可能認為權益受損。不過,陳振英亦表示理解,原因是今次瑞信危機事態緊急,假如要按一般做法完成整個盡職審查,可能以數星期,甚至以月計算,當交易遲遲未能確認,風險溢出效應或帶來更嚴重後果。陳振英重申,繞過股東投票的做法是非常特殊,一般情況絕不應該按此做法,形容是「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

瑞銀(UBS)與瑞信(CS)收購細節是?

瑞銀以30億瑞士法郎收購瑞信,交易為「22.48股瑞信換1股瑞銀」,即每股瑞信價值為0.76瑞士法郎,較瑞信2023年3月17日收市價折讓59%。英美對交易反應是這樣

瑞信危機是甚麼事?

百年投行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CS)在3月14日公布的2022年年報中披露,於2020年及2021年的財務表匯報過程中,出現重大缺陷,瑞信核數師羅兵咸永道最新就2022年的內部控制有效性,作出「否定意見」。此前,瑞信曾表示接獲美證監來電,對其2019及2020年財務狀況提出質疑,故推遲公布2022年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