攞獎一條龍 實力一條蟲|陳仕娜

撰文:陳仕娜
出版:更新:

這世界有兩大類的獎項:以金錢或關係換來的獎Vs以實力論英雄的獎。「買獎」在商界稀鬆平常,是心照不宣的事。大大小小的獎項,一年四季分段推出,主辦單位通常是媒體、商會、教育機構、非牟利機構,以至商業機構,獎項分為針對機構、團隊和個人的,獎名有「傑出」、「卓越」、還有「至尊」,叫啥名堂任君選擇,更可度身訂造,總之買賣雙方皆大歡喜。

許多商業機構名不經傳,為了增加商譽,老細們願意一擲萬金買獎傍身,拿着獎項標誌印上名片、掛在官網,膠製的獎座或是鍍金的證書擺放在店舖或辦公室內,頓時覺得顏面添光,蓬蓽生輝。普羅市民不知就裏,看見某公司拿了「亞太區最傑出表現獎」,當堂肅然起敬,以為果真表裏如一,卻不曉得純屬營銷工具。所謂的「超卓品牌」、「時尚女性」、「優秀領袖」評選,評判團全是「自己友」,評審準則抽象籠統,龍門怎麼搬怎麼好。

學術獎也有這般拙劣的操作,為人師表的,就教人不忿。台灣教育部以獲取國際獎項作為學校績效指標,教授憑指導學生得國際獎項累積升等積分,地方政府把公共工程拿國際獎項作KPI,再經由媒體報導得國際建築、設計獎項,是為「台灣之光」。殊不知所謂的「國際大獎」,只是某國小地方的小獎,或靠收報名費賺錢的獎項。

在鼓吹「創造台灣之光」風氣下,建築師、設計師、建築設計系的學生對獎項趨之若鶩。國際間有一種被業界稱為「付費獎」或「虛榮獎」,這些獎項報名費令人咋舌,但「報名代表得獎」,參加者只需付費就能打造輝煌履歷、鍍金成「國際級」,故人人都前伏後繼。甚至乎,有傳「奧斯卡」也有標價的說法,小金人瞬間褪色不少。

我們的港孩父母同樣熱衷於買獎,讓小孩從小參加不同的比賽,以獲取豬肉獎,為面試增加叫價力。坊間的比賽,金銀銅優異獎要幾多有幾多,就算小朋友上了台不作聲,都可多給幾次機會,總之確保一定有獎攞。

獎項氾濫並非好事,當人人都「攞獎一條龍、實力一條蟲」,賽事以至獎項的公信力必如江河決堤,一如商界的獎項,大家看着這些「皇帝的新衣」,連拍手掌都提不勁起來。這種「買獎」文化也曲線折射出,為何本土企業大多只局限於本土,只流於表面化和短線炒作,缺乏洞悉未來的創見,難怪連一間跨國巨擘迄今也培養不出來。

【財經專欄】來一杯莫卡陳仕娜

簡介:由傳媒人到企業傳訊,遊走於媒體、地產、金融及醫療行業,飽覽世事更迭,藉文字透徹人心,嘻哈笑談中,亦望讀者有所得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