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手接龍19】狀元跑手.會考8A 初馬Sub3

撰文:區嘉俊
出版:更新:

跑步是運動,也是連結。
透過跑步,我們認識到五湖四海的朋友,每人都是一個故事。於是,《香港01》忽發奇想,何不把訪問用接龍的方式,將大家連結起來?逢星期日出現在「跑手接龍」的受訪者,都要推介一名跑友作為下一篇文章的主角。每個故事,記者整理訪問資料後,會以受訪者第一身的角度撰文。
在這個充滿未知數的連結裏,你會成為下一篇文章的主角嗎?今天第19期,承接上一期主角、正能量跑手陳嘉威,今次是他的學生和戰友James。大家快來叫聲占士醫生吧!

成功靠天才?就算基因多優秀,沒努力過也不會成功,就像讀書與長跑,只有投放大量時間和精力,才有好成績。

5年醫科生涯完結,現在他已經是醫生。(羅遠瞻提供)

中五拔尖讀醫科 訓練半年戰初馬 

中三上學期,全級考120名以外,再不努力便難以選讀心儀科目,所以我每日花9小時溫習,每朝6時起牀做過往的試卷,午飯時間偷偷拿着三文治到圖書館溫習,放學後再念書至凌晨,上洗手間也書不離身。日復日,到了中五,我終於考全級第5,會考更取得8A1C,如願拔尖入讀港大醫科。

5年醫科課程非常艱苦,每周上課40小時,整天被書本包圍着。大學生活就是如此?只跑過10公里的我,4年級時決定用半年時間挑戰馬拉松,我只求無憾。

他把練習內容詳盡記下,讓訓練更有系統。(羅遠瞻提供)

訓練前,教練家威和我把目標時間定於3小時內。當時我10公里的最佳時間是40分鐘,要用這速度連續跑3小時,實在沒信心,但教練不會空口講白話。每次練習後,我們會記錄步速、時間和感覺等,然後檢討和修正。因職業關係,我很重視細節和判斷,例如阿基里士腱痛,會先思考生理結構和成因,再診斷有否發炎、是否需要減訓練量或使用衝擊波治療等。身為運動員當然有激情,感到狀態良好便想跑得更快、更多,可是訓練不止一次,今天激情會影響明天練習。

從醫後繼續跑 盼跑海外賽事

驚喜的成績,來自綿綿不斷的訓練。(羅遠瞻提供)

訓練半載,我站在渣打馬拉松的起跑線上,隨槍聲起跑。頭20公里用每公里4分5秒的步速跑,感覺非常良好,到了30公里也保持速度,直至35公里終於「撞牆」,最終靠意志支撐到終點。衝線一刻,我抬頭看看計時器,被成績嚇了一跳,我的完成時間是2小時47分鐘14秒,在香港跑手中第11、分組第18名!賽後一周,我在疲倦中度過,我感到這賽果不是虛幻的。很多人說21歲還未到高峰期,往後的成績會更好;我認同這一點,所以在忙碌的工作中,一定會抽空練跑,但願可以跑海外馬拉松,改寫pb(Person Best,個人最佳)。

Facebook群組 : 跑手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