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E】馬雅人是搾乾還是善用資源?

撰文:來稿
出版:更新:

撰文:郝紫通
電腦遊戲《世紀帝國II:征服者入侵》的馬雅文明有一個優勢叫做「資源維持時間」,它的含意其實是指金礦、石礦、樹木、果樹叢與野生動物等天然資源的產量得到提高,而此設定背後可能反映了歷史上古典期馬雅文明衰落的原因。

古馬雅文明發展史可以分為前古典期(約前2000-250年)、古典期(約250-950年)及後古典期(約950-1539年)。前古典期以中美洲危地馬拉太平洋沿岸和高原地帶為主,見證了象形文字的出現、廣場紀念碑的設立和石料建築的興建;古典期以危地馬拉低地為主,是古馬雅文化及藝術最為興盛的時期,但在九世紀前後卻突然衰落;後古典期轉移至猶卡敦半島,只是建築、科技方面的成就都已經大不如前。至於遊戲裏的馬雅人,主要反映的是處於古典期的馬雅文明。

科潘古城曾為古典期馬雅人聚集地區,結果卻因消耗周遭天然資源而落得荒廢的下場。(網路圖片)

近年加州大學地理學系教授Jared Diamond的《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一書以科潘(Copán)地區為例,說明古典馬雅城邦崩潰與消耗天然資源的關係。科潘有五塊面積不過10平方英里的河谷沃土,附近皆為丘陵地帶;當地人口從五世紀起聚居於河谷沃土,到公元650年前後人們開始搬到丘陵居住,但因居民濫伐樹木造成土壞侵蝕、降雨減少,故在下一個世紀他們又逐漸遷回谷地。資源不足反映在當地人惡化的健康狀況,過度密集的居民爭奪有限的田地,國王因無法兌現風調雨順的承諾而遭推翻,最後結果當然就是城邦人口急劇下降,公元950年的數量僅餘顛峰期一半,至1250年更是了無人跡。

學者還原丘伊克的馬雅石灰窯坑,它的消耗燃料效率較傳統的石灰柴爐節省接近20%。(網路圖片)

不過,南加利福尼亞大學人類學講師Ken Seligson的研究,最近卻提出了另一種可能性。根據他在丘伊克(Kiuic)地區遺址的田野考察成果,當地馬雅人從七世紀起嘗試利用窯坑取締在地上的柴爐,後者每製作1平方米的石灰約花費5平方米的木材,而前者卻可以節省20%左右的燃料。湊巧的是,丘伊克的古典馬雅城邦衰落時期剛好又略晚於其他地區二百多年,似乎表示古馬雅人並非沒有留意到消耗過多資源可能會危害生態環境,並且積極地研發善用天然資源的技術。無奈他們過去對大自然造成的損害已經難以逆轉,所以到十一世紀初丘伊克地區的馬雅城邦依然逃不過衰亡的命運。

在遊戲中扮演馬雅人時,自然可以盡情搾乾天然資源而不考慮對環境的影響,然而歷史上的馬雅人卻承擔不起這種代價。為免今日現代文明重蹈覆轍,我們也應該像丘伊克馬雅人那樣,學懂如何有效地善用有限的天然資源。

本文為來稿,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如欲投稿歡迎電郵至history@hk01.com。

更多AOE歷史相關文章:

匈奴人真的不用住屋嗎?

遺跡如何變出黃金來?

沒有消失於地平線上的條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