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藝術祭】華人養父不求回報撫養 古巴花旦為父唱出鄉愁

撰文:林穎嵐
出版:更新:

早被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粵劇,在這個年頭早已被視為一種傳統中國文化,它是音樂也是文學,兩種都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模式,因此能在中國以外的不同國家和地區遍地開花,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粵劇的足跡。早在171年前首次有華人踏足古巴,同時也將粵劇文化帶到這個非華語地區,更成就了一段超越血緣、種族和文化的父女情。

黃美玉與何秀蘭(右)都有古巴血統,約於40年代開始學唱粵劇。(《古巴花旦》劇照)

由女導演魏時煜執導的《古巴花旦》,是今年MOVIE MOVIE LIFE IS ART光影藝術祭的閉幕電影,片中主角是兩名古巴婆婆86歲的純古巴人何秋蘭,以及88歲的中國古巴混血兒黃美玉。她們擁有著外國人的面孔,但口裡卻說著流利的廣東話,而且更唱說著粵劇名曲。這部籌備連拍攝一花了6年時間的電影,主要拍攝了兩位婆婆首次踏足粵劇發源地──中國這片土地,對於自小已跟隨養父學戲、早已是劇團花旦、小生的兩人來說,一切都來得既熟悉又陌生。「何秋蘭和黃美玉都是在古巴的唐人街長大,前者是由中國人養父湊大,後者的父親是華人,母親是古巴人。」

《古巴花旦》導演魏時煜。(江智騫攝)
兩人穿上粵劇服飾,跟華人沒兩樣。

由女導演魏時煜執導的《古巴花旦》,是今年MOVIE MOVIE LIFE IS ART光影藝術祭的閉幕電影,片中主角是兩名古巴婆婆86歲的純古巴人何秋蘭,以及88歲的中國古巴混血兒黃美玉。她們擁有著外國人的面孔,但口裡卻說著流利的廣東話,而且更唱說著粵劇名曲。這部籌備連拍攝一花了6年時間的電影,主要拍攝了兩位婆婆首次踏足粵劇發源地──中國這片土地,對於自小已跟隨養父學戲、早已是劇團花旦、小生的兩人來說,一切都來得既熟悉又陌生。「何秋蘭和黃美玉都是在古巴的唐人街長大,前者是由中國人養父湊大,後者的父親是華人,母親是古巴人。」

魏時煜在拍攝《古巴》期間,與兩名婆婆相處多時,感覺他們早已視自己為中國人,「她們是小學同學,小時候一同在古巴唐人街這個小社區長大,不過美玉讀完大學後便離開劇團,在當年古巴革命時期,她曾經參軍,畢業後又成爲外交官員,所以她的華人文化和唱粵劇的功力也不及何秋蘭。」由於中國上世紀20年代戰亂頻繁,在上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時,不少華人選擇移居海外,有人是為搵食為生活,也有人為追尋夢想,而其中一位就是《古巴》片中描述的何秋蘭養父方標,「方標只是她的養父,她的生父因肺病早喪,後來由一名叫何買盛的華人收養,他是二十至三十年代移民到古巴的華人,但後來她的母親又跟何分開,輾轉之下,她最後由方標收養並養育成人。」

年輕時的何秋蘭已長得非常標緻。

方標對何秋蘭來說,是個影響她一生的親人,早已熟習華人文化的她在孩提時期遇上方標,似乎是早註定的緣份,註定這名古巴女孩下半生將與粵劇文化密不可分,「何秋蘭其歷任養父,每個都不跟她說西班牙文,反而常用廣東話溝通,而且她曾經在古巴的中華學校讀書,何給我看她當時的課本,內容竟然跟當時民國的學校課本幾近相同,不過因為後來抗日戰爭爆發,那所學校停辦才無法繼續讀書。」或許真是命中注定,何秋蘭當時的養父方標一心來古巴發展粵劇,令秋蘭從此踏入粵劇世界和深入唐人街生活。「方標移居古巴並非為了搵食,而是因為他很喜歡粵劇,但家人反對,所以他寧願遠走他鄉,在一個完全不同文化的國家將粵劇文化發揚光大。」

何秋蘭5歲已踏台板,15歲已能獨當一面成為劇團花旦。

在抗日戰爭爆發後,方標約於1939年在古巴唐人街創辦了「國光劇團」,而秋蘭便跟隨養父入劇團學戲,「秋蘭好鍾意寫中文字,而且佢自細聽開廣東話,所以佢唱粵劇係唱得比黃美玉好,黃是靠死記歌詞來唱,她平日講中文已經好差,唔係咁多人聽得明;相反上台造手的技巧便易學得多,沒有語言問題,當時戲院租了一定戲院給劇團成員練戲,每日練好快就上手。」

何秋蘭和黃美玉(左)小學時期認識,後來一同在劇團一起學戲。
穿上戲服的何秋蘭。

兩位古巴婆婆與粵劇的緣份至今仍然未斷,尤其是何秋蘭是天生的唱粵劇天才,8歲開始踏台板,15歲當上劇團花旦巡演古巴各華埠,更曾與當年不少知名粵劇花旦小生如小燕飛、牡丹蘇及蘇州麗等人一同演出,每一段縈繞心間近80年的回憶,都是養父方標送給她最好的禮物,「她跟方標感情很深厚,跟親生沒兩樣,因為方標自她兩歲起已帶著她四出巡演,既愛錫何的母親,也視秋蘭為己出,我在戲中有訪問到她的子孫,每一個都認為,即使沒有血緣關係,方標都是他們的爺爺。」而另一方面,從中國遠走古巴的方標,據戲中的訪談內容所講,他亦早已視古巴為自己的家,「秋蘭的子孫跟我說,方標從沒想過回到中國,他已經將古巴當自己家鄉了。」今年已經86歲的秋蘭,在2011年首次踏足中國,每事每物都能勾起她的童年回憶,但這片土地對她而言卻是陌生非常,這種異鄉之感,相信沒有多少人能夠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