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勢再連任印度總理 內憂外患夾擊 躋身發達國家前路艱難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印度人民院(議會下院)選舉4月19日拉開帷幕,被譽為全球最受歡迎領袖之一的印度總理莫迪拿下第三個任期料無懸念。在莫迪任內的10年裏,印度躍升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國際不斷湧現「印度崛起不可避免」的樂觀預判。莫迪為印度立下了2047年躋身發達國家之列的目標,但在帶領印度成為發達國家的路上,他面對的挑戰不少。

「好日子即將到來。」

2014年當選印度總理的莫迪,曾在競選期間向人民做出了這樣的承諾。

10年後的今天,印度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大幅改善;大多數偏遠村莊得以通電,並擁有了更多飲用水和廁所,這些都是印度人民喜聞樂見的。

印度的全球經濟地位也在莫迪執政10年間躍升四級,超越英國、法國、意大利和巴西。它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在去年達到3.7萬億美元(約5億新元),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最新預測顯示,印度的名義GDP可能會在2025年達到4.3398萬億美元,超越日本的4.3103萬億美元,從而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比此前的預測提前了一年。

不少分析員預測,到了2027年,印度將成為僅次於美國和中國的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1月22日為北部古城阿約提亞(Ayodhya)一座具爭議性印度教羅摩神廟主持揭幕儀式。( Reuters)

青年失業率逾八成 僅半數具備就業能力

然而,受訪學者指出,印度實際上在國內外面臨不少挑戰,要晉升為發達國家還得先解決這些問題。

澳洲格里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國際關係教授霍爾(Ian Hall)告訴《聯合早報》:「印度內部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創造適當的條件來利用所謂的人口紅利,特別是改善教育體系以及為年輕人創造就業機會。如果沒法做到這一點,它可能會繼續以每年6%至8%的合理速度取得增長,但這些問題帶來的社會後果將是嚴重的。」

印度國內失業率居高不下,國際勞工組織今年的報告就顯示,印度青年失業率高達83%。《2023年印度技能報告》則發現,印度只有半數年輕人具備就業能力。

新加坡國立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塞維亞(Iqbal Singh Sevea)副教授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要確保年輕人口成為人口紅利而不是挑戰,印度須要創造就業機會,而且不能只是製造低技能和勞力型工作,因為一個日益使用數碼技術、機械人和人工智能的世界需要擁有新技能的工人。

他說:「預計到了2030年,印度須要創造1億4000萬個新就業崗位。要實現這一目標,印度須在基礎設施、教育和技能培訓方面進行廣泛投資,也得加大力度擴大製造業。」

圖為2024年4月17日,印度,莫迪在競選集會上手執狼牙棒。

最富裕10%人口 掌控77%國家財富

目前,印度的國家財富有高達77%掌控在最富裕的10%人口手中。設在巴黎的世界不平等數據庫上月發佈的研究顯示,儘管印度億萬富翁的數量在過去10年增長了近兩倍,但大多數印度人的收入停滯不前。他們的年收入中位數只有1265美元,全國90%的人收入不到3900美元。這意味着,印度龐大人口的國內消費將難以刺激經濟更快增長。

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政府設定目標,要於2047年,即國家獨立100周年,讓印度成為發達國家。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人均GDP達2萬美元為低等發達國家,而印度2023年公佈的人均GDP只突破2500美元。中國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琳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印度人均GDP要在23年內翻八倍,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印度地標・印度經濟・印度旅遊・印度人口・印度景點:圖為2022年11月12日,大批遊客聚集在新德里的印度門(India Gate)。(Getty)

2000年到2023年的23年間,印度人均GDP也才翻了五倍。

吳琳說:「當前印度須要解決的問題不僅是擴大外國投資,賺取全球供應鏈重組的紅利,更重要的是解決國內治理能力低下、製造業基礎薄弱、營商環境、勞動力就業、婦女賦權等結構性問題。如果這些關鍵問題都被印度人民黨政府以政治化的方式應對,很有可能長期無法從根本改善,這會對印度可持續發展構成制約。」

分析:製造業要比肩中國 關鍵在基礎設施多快建成

印度經濟與中國17.8萬億美元的經濟規模相比,還有一段距離。經濟師認為,要趕上甚至超越中國,印度得在多方面做出改善。

《華爾街日報》去年12月的分析報道指出,印度能否成為可比肩中國的製造業中心,關鍵在於印度能多快建成所需的基礎設施。

莫迪政府顯然也意識到這點。自莫迪上台以來,印度國家高速公路網已新增近5萬5000公里,總長度增加60%。

莫迪政府在2025財政年對基礎設施的撥款比五年前增加了兩倍多,超過11萬億盧比(約10324億港元)。如果贏得下一個五年任期,莫迪預計會在截至2030年的六年裏投資143萬億盧比,用於改善鐵路、公路、港口、水道和其他重要基礎設施。

在數碼基礎設施方面,印度也在迎頭趕上。印度擁有8億8125萬名互聯網用戶,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中國的10億5000萬,一般平民也能利用智能手機來支付日常購物交易。

除了發展基建提高經商便利度,莫迪落實的稅務回扣和資本支持等措施也吸引了包括蘋果和三星電子在內的外國企業到印度設廠。不過,印度去年的外國直接投資額是280億美元,跟前年相比減少了27%。

印度宏觀經濟諮詢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兼首席經濟師辛格(Ritesh Kumar Singh)告訴美國之音:「印度當局在市場監管方面的不確定性不斷增加,再加上國內市場規模相對較小,這些都使得外國投資者對印度裹足不前。出口可能會帶來幫助,但相對強勁的盧比卻降低了印度作為採購中心的吸引力。」

實際上,印度面對的不僅是中國的競爭,也包括美國和可能與美國關係更密切的新興市場的競爭。柯塔克機構證券公司(Kotak Securities)董事總經理兼聯席主管普拉薩德(Sanjeev Prasad)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強調:「美國市場如此龐大,而美國又在努力把製造業吸引回來,那麼國際大公司還來印度幹什麼?這就是挑戰所在。」

印度大選前夕,德里的老城區,出售選舉材料的店主在市場等待顧客。( Reuters)

莫迪推動印度教民族主義 團結人民也埋下安全隱患

草根出身的莫迪過去10年大力推行印度教民族主義政策,這對印度接下來的國內政治和社會發展都是一把雙刃劍。皮尤研究中心2020年初的調查結果顯示,64%的印度教徒認為自己的宗教身份對於成為「真正的印度人」非常重要。

《外交政策》雜誌總編輯阿格拉沃(Ravi Agrawal)4月初發表文章指出,莫迪政府通過印度教來定義民族性,提升了佔人口多數的印度教徒的自豪感和民族認同,迎合了印度許多年輕人的期望。

格里菲斯大學教授霍爾受訪時指出:「自2019年連任以來,莫迪政府更積極地推動印度教民族主義議程,例如終止克什米爾的特殊自治地位,並在阿約提亞的原回教堂爭議地點建造印度教羅摩神廟。2024年的這場選舉將讓莫迪驗收這項議程受歡迎的程度。」

霍爾認為,如果莫迪的印度人民黨在這次大選中取得壓倒性勝利,他可能會更努力推動印度教民族主義的核心訴求。「但如果不是大幅度獲勝,他們可能會猶豫不決,轉而支持更為溫和的議程。」

不過,吳琳研判,「莫迪3.0」將延續甚至強化印度教民族主義,以此凝聚國內民眾和彰顯國際身份。

她指出:「這種政策在多數主義思潮回歸和地緣政治競爭時代背景下,具有存在的條件和基礎。強人政治領導下的印度有可能創造更多讓國民自豪的成就,但也會因為宗教與政治的複雜關係而給本就矛盾重重的印度周邊帶來安全隱患,印度如何塑造其地區領導力和合法性基礎,將面臨不小的挑戰。」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學院(RSIS)的兼任資深研究員蘇里亞納拉亞納(P S Suryanarayana)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印度的印度教民族主義在國內被廣泛視為國家的民族復興,而非宗教極端主義。」

俄印關係・印俄關係・拉夫羅夫與莫迪:2023年8月24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金磚國家峰會上,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和印度總理莫迪出席新聞發布會。(Reuters)

外交政策民族主義化 學者:或弄巧反拙

這種民族主義已經滲透到印度的諸多決策領域,包括外交。蘇里亞納拉亞納認為,印度與期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相似:「就像中國一樣,印度也採取了自信的外交政策,以在世界舞台上獲得應有的地位。」

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關係助理教授穆克爾吉(Rohan Mukherjee)4月在《外交事務》撰文指出,印度若讓外交政策受民族主義影響,可能弄巧成拙。

他說,去年的加拿大錫克教公民遇害事件,引發加國和印度之間的外交風暴,就是印度民族主義外交可能「翻車」的跡象之一。「民族自豪感可能沒有界限,但外交政策必須在高度受限的環境中運作。印度政治領導層因此必須謹慎行事,確保民族主義外交不會損害國家目標。」

印度欲在多極世界據一方 當領導型大國

莫迪領導的印度在國際舞台日益活躍,既跟美國等西方國家深化戰略合作,又與全球南方頻繁互動。印度努力在世界格局中自我定位,以期在多極世界裏佔據一席之地。但隨着全球局勢惡化,莫迪的策略能否助印度上位還待觀察。

印度至今主要藉助現有國際平台,例如二十國集團(G20)和不結盟運動來推廣自己的力量。部分分析認為,這顯示印度不尋求推翻當前由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

可是這不意味莫迪安於只當全球南方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橋樑。南大的蘇里亞納拉亞納說:「印度希望順應時代潮流,作為任何新世界秩序的一部分,並在全球治理的所有事務中都擁有重要發言權……印度致力於成為全球南方和西方國家之間的橋樑,但印度的願景是成為塑造世界新秩序的主導力量。」

吳琳同樣認為,印度要做的是領導型大國,而不僅僅是平衡型大國。這可體現在印度希望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成為大國俱樂部當之無愧的一員;做全球南方領導者,以及通過軟實力成為全球教育的「世界導師」。

印度在一些領域也確實具備發揮影響力的條件。南亞研究所的塞維亞說:「印度顯然無法與中國在國際上提供的貸款相抗衡,但印度完全有能力在數碼連接和製藥等特定領域(為其他國家)提供援助,這些都是印度相對來說具有顯著優勢的領域。」

莫迪一直奉行戰略自主政策,誰也不偏,依據印度的利益推展外交工作,深化和美國關係的同時,也小心翼翼地與俄羅斯保持友好。但當前世界地緣政治局勢不穩,敵對國家之間的裂痕加深,這個策略的挑戰越來越大。

印度總理莫迪(左)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同場出席2018年7月27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金磚國家峰會。(Reuters)

霍爾說,印度缺乏捍衛所有利益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印度將繼續在某些領域採取強硬態度,並在另一些領域妥協,希望在兩者之間保持平衡……它也把重新連接全球南方視為實現更多極化與平衡國際秩序的一種方式,但它可能無法成功獲得它所想要的一切。」

與所有國家保持友好的外交姿態,在一些學者看來,也只能是權宜之計。如果無法與其他國家建立更深一層的關係,印度目前受各方追捧的地位可能稍縱即逝。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政治系特聘教授甘古里(Sumit Ganguly)告訴《日經亞洲》:「如果不在價值觀、原則和共同信念等基礎與其他國家建立持久聯繫,到了緊要關頭,這些人就不會成為你的朋友。」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