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巿長民主黨初選誕「左翼特朗普」?是指路明燈還是政治深淵?

撰文:劉耀洋
出版:更新:

美國民主黨6月24日為紐約市長選舉進行黨內初選,代表進步派、33歲的曼達尼(Zohran Mamdani)爆冷擊敗前州長科莫(Andrew Cuomo)。儘管最終結果至少7月1日才會宣布,但曼達尼所獲的優勢遠超後者,結果基本上已毫無懸念。

紐約市長的民主黨初選與美國多數其他地方與別不同,該選舉採用排序複選制(Ranked Choice Voting),選民在投票時按喜好將候選人排優先次序,得票最低的候選人將被淘汰,其獲得的票將按選民填寫的次序分配給未被淘汰的候選人,直到有候選人獲50%票為止。

曼達尼獲首輪點票中獲約43%票數,遠超科莫的36%,而且前者與排第三、獲11%選票的進步派候選人結盟,其選票很大機會也會轉移給曼達尼,因此曼達尼和科莫皆已分別提前宣布勝選及承認落敗。由於紐約市過去12年也由民主黨人壓倒性勝出市長選舉,如無意外曼達尼基本上已篤定能贏得最終選舉成為市長。

2025年6月25日,美國紐約市,曼達尼 (Zohran Mamdani) 在民主黨市長初選觀看點票晚會上發言。曼達尼勝出初選後,將代表民主黨競選2025年11月舉行的紐約市長選舉。(Reuters)

建制派對進步派:初選成「變相公投」

這場選舉雖然於非大選年舉行,而且只是黨內初選,但卻備受外界矚目。

正如上所述,這場初選的結果如無意外已決定誰能成為美國最大城市的市長。另外,由於民主黨在去年總統大選中敗給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後陷入群龍無群的局面,這場初選結果也被外界視為很可能影響民主黨未來政治動向的「變相公投」。

在上屆大選中,民主黨建制與進步派暫時團結支持時任總統候選人賀錦麗(Kamala Harris),敗選後兩派再度產生分歧。隨着曼達尼在8個月內由只有個位數的支持度,一躍成為選前民調支持度第二高的候選人,兩派之間在紐約初選的對抗漸漸浮現公眾眼前。

在競選活動最後幾週,知名進步派、獨立國會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與民主黨議員奧卡西奧-科爾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AOC)先後為曼達尼背書;科莫則獲包括前總統克林頓 (Bill Clinton)、南卡羅來納州眾議員克萊伯恩(Jim Clyburn)等重量級中間建制派人士背書 。

由於選前民調顯示科莫支持度稍為領先,外界多數預測無論首輪誰勝誰負,他與曼達尼必須鬥至最終輪才能分出勝負。因此,曼達尼爆冷首輪大幅領先的消息震驚政壇,尤其是黨內建制派。他們現在別無他選,必須反省為何一個後起之秀能崛起。

2025年6月25日,美國紐約市,曼達尼 (Zohran Mamdani,左二)勝出民主黨內市長候選人初選。圖為他的父親馬哈茂德 (Mahmood Mamdani,右一)、母親奈爾 (Mira Nair,左一)和妻子杜瓦吉 (Rama Duwaji,右二)與曼達尼一起觀看點票結果。曼達尼勝出初選,將代表民主黨在同年11月競逐紐約市長。(Reuters)

曼達尼是「左翼特朗普」?

克林頓1992年競選時的「It's the economy, stupid」(笨蛋,問題是在經濟)讓所有人知道,經濟一直是影響美國各層級選舉結果的最主要因素。然而上屆大選中似乎揭示了單單是聚焦經濟措施並不足以獲取選民青睞,他們關心的是經濟議程,而這需要透過「包裝」營造。

去年美國大選中,賀錦麗與特朗普皆大打經濟牌,但後者在經濟議題的支持度整體基本上都持續領先。其中一個主因便是他透過簡單、看似易明的方式表達大膽、具話題性的經濟政策。

以關稅政策為例,儘管主流經濟學家都認為徵收普遍關稅對美國利大於弊,但特朗普在選舉時卻成功將其簡化為「對外國徵稅能帶來巨大利潤」、「把美國重建成製造業超級大國」等包裝,並吸引民眾支持。

2025年6月20日,美國新澤西州莫里斯敦市,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抵達莫里斯敦市立機場(Morristown Municipal Airport)後與記者交談。(Reuters)

曼達尼這次也使用了類似的包裝,整個競選策略完全聚焦於經濟議題-「降低生活成本」(affordability),而其提出的措施大部份都是民眾容易理解,包括2030年前將最低工資提升至30美元、凍結租金(只針對已實施租金管制的房屋)、免費乘搭巴士等等。

另外,他也提出建立至少5間市立雜貨店以壓抑物價。市立雜貨店雖然在鄉村地較為普遍但鮮少有政客以此作為政綱,因此也引起各界討論。為方便選民理解,他將較多人認識的醫保政策作類比,形容市立雜貨店與同私營醫保「競爭」的「公共選項」(Public Option)差不多皆有壓抑價格的作用。

據統計,紐約市的生活成本比全國平均高出132%,其中雜貨物價及交通費高18%、住屋成本高403%。當曼達尼提出反覆強調「降低生活成本」,自然能引起當地民眾的共鳴。

曼達尼與特朗普的確有幾分相似,兩者皆有以「經濟民粹主義」作包裝,但這僅僅是前者競選特點的一部份。當綜觀曼達尼整體的競選政策略,他不只成為「左翼特朗普」,更能超越特朗普。

超越特朗普?

事實上,當曼達尼從宣布參選以來,他就與民主、共和兩黨建制,甚或與特朗普,走向不一向的競選路線。

科莫作為傳統建制民主黨人,他步上賀錦麗競選失敗的後塵,仍然走「少即是多」的傳統避險宣傳策略。除了參與兩次的初選辯論外,他鮮少現身街頭「拉票」,也很少登上網上平台作宣傳。

相反,曼達尼在特朗普勝出大選後一星期,前者的競選團隊發布一段曼達尼在紐約傾向投票給特朗普的社區進行街頭採訪。另外,他也頻頻登上各種不同的播客(podcast)節目,某些甚至與其政見不一,但卻為他提供至關重要的曝光度。

當然,現今政治人物使用社交媒體宣傳是平常事,但跟上述的「政治議程」一樣也選要有「包裝」。特朗普使用社交媒體時,往往是以簡單用語、易明訊息以及負面尖銳言論吸引人關注;比他年輕56歲的曼達尼,則透過社交媒體展現出幽默、有創意、積極的鮮明形象。

曼達尼1月時就曾上傳一段宣傳凍結租金措施影片,他在片中身穿西裝跳入冰冷的大西洋,並語帶雙關地說:「我很(將)凍⋯⋯結你的租金」(I’m freezing…your rent)。這一系列的有趣宣傳影片,後來在網路上爆紅,奠定了其形象,也成為他打響知名度的踏腳石。

左圖:2025年6月2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荷蘭海牙舉行的北約峰會(NATO Summit)記者會上發表演說。(Reuters)右圖:2025年6月4日,時任候選人曼達尼(Zohran Mamdani)在美國紐約參加民主黨市長初選辯論。(Reuters)

不過「紙包不住火」,欠缺實質內容的包裝很容易就會被對手或部份熟悉政治的選民拆穿。

曼達尼除了凍結租金措施能直接實施外,其餘政策都要市議會或州政府配合,更甚者紐約州長霍楚爾(Kathy Hochul)已表明不會為他背書,可以預見曼達尼大部份提倡的政策,最好的情況下須作出讓步,最壞的情況甚至可能「胎死腹中」。

可是,科莫自己或其身不正,他將自己標榜為工人階層的候選人,但他的競選資金卻主要來自億萬富豪和其他富有商業利益集團,允許無上限競選資金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Super PACs)為他籌集2700萬美元,創紀錄成為紐約市長競選史上規模最大的Super PAC。

不只科莫等建制民主黨人,就連掀起民粹潮的特朗普也大選中也依靠大金主的支持。相較之下,曼達尼除了以包裝、宣傳外,還真的有以行動展示其進步、草根的一面。他的競選活動很大程度由小額捐款推動,包含超過2.1萬名個人捐款者,其中約75%的捐款額不到100美元。對此,選民至少認為曼達尼是政壇少有言行合一的政客。

是民主黨出路還是末路?

曼達尼顯然為民主黨展示出一條與眾不同、有潛質的政治策略,然而建制派似乎仍然對前者持懷疑的態度,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和眾議院民主黨領袖傑弗里斯(Hakeem Jeffries)雖讚揚曼達尼的競選活動,但並未表示支持他。建制派的反應並不意外,曼達尼勝選對民主黨存在一定的風險。

民主黨在敗選後已被黨內佔大多數的溫和派敦促向右轉,並放棄DEI等文化左翼理念,以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

曼達尼卻完全走向相反的路線,他自稱是民主社會主義者,在競選時高調擁抱自己是穆斯林的身份,又發表被視為親巴勒斯坦、反以色列的言論,令共和黨人有機可乘。特朗普即時抓準機會發文稱:「這終於發生了,民主黨已經越界。曼達尼作一個徹頭徹尾的共產主義瘋子,剛剛贏得初選即將成為市長。」

2025年6月25日,美國紐約市,曼達尼(Zohran Mamdani)在民主黨市長初選中勝出;他將代表民主黨角逐今年11月舉行的紐約市長選舉。(Reuters)

建制派認為,上述因素已很可能會導致民主黨失去中間選民,曼達尼模仿特朗普提出譁眾取寵、不切實際的政綱,更是會導致民主黨流失自身的選民基礎。

可是,他們忘記了民主黨的選民在賀錦麗競選總統時已經幾乎流血不止了。以紐約市為例,該市去年迎來「小紅潮」,賀錦麗雖然以67.7%贏得紐約市,但特朗普在市內所有五大行政區的得票數比起2020年有顯著提升。

與之對比,曼達尼在這場選戰的表現似乎已應付了建制民主黨人的擔憂。他聚焦生活成本、建立經濟議程的策略成功建立了廣泛的政治聯盟。據美媒統計的數據,他以草根形象競選卻贏得高收入、中收入人士的支持,並獲得除非裔居民以外大多數少數族裔的支持。

再者,曼達尼雖推動激進的政治原則,但不代表他持有教條式的意識形態。作為社會主義者,他支持租金管制、建立更多公屋等左翼政策。不過,他同時也接納不同政見者提出的政策倡議,包括把早前備受討論、廣義上內容屬中間偏左《富足》(Abundance)一書中的內容或核心思想融合至其政綱內。

2025年6月25日,美國紐約市,紐約州眾議員曼達尼 (Zohran Mamdani,左) 與紐約市審計長兼市長候選人蘭德 (Brad Lander,右)一起觀看點票結果。曼達尼勝出初選,將代表民主黨在11月角逐紐約市長。(Reuters)

當然,這只是一次地方選舉,曼達尼提出的政綱未必可以照版煮碗放到其他層級的選舉上,他本人天生擁有的魅力更不是人人都可模仿。在全國大選當中,部份黨內人對「曼達尼模式」的擔憂或許言之有理。

但關鍵是,民主黨自大選失利後,舊的政治議程已被證明沒有政治前途,但他們又遲遲無法找到新的替代品。2026年的中期選舉將至,既然曼達尼展示出一種有活力、政治動能強勁的競選策略,民主黨要捲土重來,最終或多或少都要向曼達尼學習。

話雖如此,曼達尼本人由於是烏干達出生,這輩子都無法如特朗普般參選美國總統,他帶起的政治動能在總統大選中,或許只能靠AOC等進步派繼續傳承。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