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走進晶片? 真有其事?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有天偶然發現味精走進晶片世界,不但感到驚訝,其食物科技突破過程也實在令人鼓舞。由1940年代末的半導體零件發明,至集成電路的生產技術日趨成熟,到今天納米運算晶片的超速發展,成功因素之一就是用上味之素增層膜 (Ajinomoto Build-up Film簡稱ABF) 作絕緣物料 (insulating material),能保護電路、固定線路並導散餘熱,成為微小至納米電路封裝製程中的關鍵材料。
從1999年開始,英特爾 (Intel) 更大力推廣應用在集成電路載板上。今天也因越來越多高端中央處理器和晶片的大生產商採用了更精細的7納米製程,對優質ABF載板的需求更加大大提升,令其供應變得非常緊張。
撰文:九龍東醫院聯網總監楊諦岡醫生

日本味之素(Ajinomoto)公司的鎮山之寶,正是名不虛傳的入廚恩物——味精。1907年池田喜久惠博士 (Kikunae Ikeda) 在享用海帶湯時,注意到食物中有一種獨特味道有別於甜、鹹、酸、苦四種基本味道。他發現這味歸因於蛋白質裡,一種名為谷氨酸 (glutamate) 的氨基酸 (amino acids);新發現的第五味道後來更被命名為「鮮味」 (umami),意思即是「美味的本質」。兩年後,鈴木兄弟商業研製穀氨酸鈉 (Mono-Sodium Glutamate 簡稱MSG),名為味之素,這就是世界上首次製成烹調食物的味精。

到了1990年代中期,該公司對研發和應用氨基酸已經累積一定的經驗,而當時的社長要求一位研究小組組長竹內光司先生 (Koji Takeuchi) 為氨基酸的商業應用尋求創新和突破。竹內先生面有難色,但社長啟導他創新的方案必須與人的需要掛鉤,這樣創新的成果才有倍增機會,並挑戰他可否將氨基酸應用在當時發展蓬勃的電腦工業上。後來研究小組認為利用製造味精過程中的副產品之特別絕緣性質,可供集成電路版上使用,於是努力不懈地研發將液態的副產品製作成薄膜ABF。

地球村上有志之士不少,在創新和突破的旅途中,總會遇上困難和挫敗。但從味精的化學科研,到其成為高端晶片的核心材料,實踐過程對我們在醫療服務尋求創新的同路人,有著極大的啟發和鼓勵作用。就好像他們創新方向的核心價值,必須建基於人的需要,創新成果才有持續發展的機會。

我們在醫管局九龍東聯網有一大群熱心謀士,內不單有資訊科技專才,也有醫生、護士和專職醫療同工,在推動和發展智慧型醫療服務上同心同行、努力不懈、矢志不渝。我們的核心價值,也與味精故事中的不謀而合,要聚焦和基於病人、家屬和醫療團隊的需要,好讓科技的先進、療程的創新和關愛的熱情,彼此揉合,邁向更具人情味的服務。我們亦有幸成為醫管局推動智慧型醫院的先導聯網。

味精的美味,令人喜悅;深信具人情味的智慧型醫療服務更是!

《香港01》「01醫務所」與醫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園遊。杏林》。

「杏林」出自三國時代名醫董奉的故事,後世以「杏林」稱頌醫護,五位來自醫管局的杏林中人帶領看倌園遊杏林大觀園,透過文字細數杏林人、杏林事,分享箇中點滴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