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涼茶老店「源吉林」產自哪裡?九蒸九曬得解暑清熱甘和茶

撰文:羊城晚報
出版:更新:

江門鶴山市龍口鎮霄南村內,有一座不起眼的建築。每個工作日的白天,陣陣中藥香氣從建築裡散發出來,經過的村民也習以為常:「那是『盒仔茶』(港稱『甘和茶』)的味道!」

《羊城晚報》報道,這裡就是鶴山市第三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源廣和(源吉林)『盒仔茶』(甘和茶)」的生產車間。在這裡,每月都會生產2000至3000斤的源廣和「盒仔茶」(甘和茶)發往香港市場,儼然已成當地「百千萬工程」的亮點。如今,源廣和「盒仔茶」(甘和茶)也被譽為鶴山「三寶」之一。

霄南村的源廣和「盒仔茶」(甘和茶)生產車間。(羊城晚報)

北人後裔南方施藥

據介紹,源廣和「盒仔茶」(甘和茶)與霄南源氏族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霄南源氏始祖是北魏鮮卑族名將源賀。從北魏到北宋,源氏一直在中原地區定居生活。南宋年間,因躲避戰禍,源氏逐步南遷,其中一支於13世紀定居在龍口霄鄉(今鶴山市龍口鎮霄南村)。相傳,當年源氏祖先南下途中,為了適應南方高溫潮濕氣候,配製出消暑解毒藥方,在族人中流傳。正是此配方,為數百年後源氏後人研製「盒仔茶」(甘和茶)奠定了基礎。

19世紀初,源氏族人源吉華父子以「源廣和」為品牌售賣顏料在佛山打響了名堂,後來抱著積德行善的善念,在瘟疫當道時,參照祖傳配方研製藥茶,並在當地施藥濟世,成功擊退了瘟疫,受到了群眾的尊敬和愛戴。

源吉林舊時的廣告。(源吉林facebook圖片)

鶴山源廣和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源子文介紹,源吉華父子遵循中醫「藥膳同源防未病」的理念,經過請教名醫和反覆研製,以28種中草藥熬成藥汁,再以青毛茶吸藥汁,經九蒸九曬,製成即沖即飲的藥茶,並在當地施藥濟世。因藥茶用紙盒包裝,當地群眾俗稱「盒仔茶」,並一直流傳至今。

清光緒戊戌年(1898年)春夏間,嶺南一帶髮生瘟疫,源氏族人贈飲送藥,以盒仔茶救治了很多人。當時,南海獅山孔敬慎堂的父老贈送了一塊牌匾,寫著「甘露和風」四字,讚頌盒仔茶「立起沉痾,百發百中,救治多人」。由此,「盒仔茶」定名為「甘和茶」。

「九蒸九曬」得「甘和」妙品

記者在霄南村採訪時,品嚐了甘和茶,只覺苦中帶甘,入口甘涼,慢慢品嚐後,喉嚨非常舒服。

源子文介紹,甘和茶選用茶株中最頂部分的嫩葉「青毛茶」為原料。茶葉幼嫩未定型,容易吸收藥汁,製成的葉身曲捲硬挺,色澤濃黑,藥香瀰漫,茶湯色澤深褐,香味介於茶與藥之間,濃茶的甘醇中還能感覺到回甘。

(羊城晚報)

甘和茶的製作技藝講究「九蒸九曬」,將各種藥材按比例配好,煲兩次,然後將藥汁灑到茶葉上,等茶葉吸收藥汁後,再將茶葉放在曬棚用猛烈陽光曬乾,如此重複九次。茶葉性溫,藥汁偏涼,兩者剛好中和。據制茶師傅介紹,因為歷經「九蒸九曬」,使得甘和茶不寒不燥,既有一定藥效,又可作日常茶飲,備受歡迎,以前的酒樓除了普洱、壽眉,盒仔茶同樣可作選擇,可以想像當年的流行程度。

小村裡亮出特色品牌

據悉,1906年,源氏族人在廣州市興隆中街二號開設盒仔茶(甘和茶)廣州分店,同年也在中國香港上環蘇杭街120—122號開設香港分店——源廣和號,1923年喬遷到乍畏街(蘇杭街)112號至今,古方古法的甘和茶一直發展至今。百餘年來,「盒仔茶」(甘和茶)也成為粵港澳民眾預防感冒的妙方。

源吉林的涼茶茶葉以紙盒包裝,因而被俗稱盒仔茶。(吳鍾坤攝)

2017年,龍口鎮邀請香港鄉親源樂明回鄉創立鶴山源廣和食品有限公司,在霄南村生產「源廣和『盒仔茶』(甘和茶)」,打造甘和茶生產基地。經過數年發展,霄南村逐漸亮出甘和茶特色品牌。源樂明說,從香港回到家鄉創業,希望能通過自己的能力帶動村民就業,助力村集體經濟增收,為家鄉鄉村振興出一份力,「未來將繼續努力,讓更多的人瞭解甘和茶這個鶴山百年品牌,將廣東涼茶文化推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