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耀忠:醫委會改革「中港融合」改革方案 不利巿民健康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梁振英在2016年施政報告提出檢討香港醫務委員會的組織架構…此乃「民生包裝政治」,梁振英希望獲得更大政治權利來操控醫委會,試圖放寬境外醫生來港執業的門檻,加速醫學界中港融合,對巿民健康反而構成影響。
梁耀忠
(李澤彤攝)

梁振英上台以來,中港融合演變成中港分離,下一個戰場:巿民的健康。

梁振英在2016年施政報告提出檢討香港醫務委員會(醫委會)的組織架構,相關草案(修訂《醫生註冊條例》)即將提交立法會,按照自由黨立法會議員張宇人的說法,透過引入更多業外委員,改善「醫醫相衛」的問題,醫委會將更有效處理病人的投訴。

其實,此乃「民生包裝政治」,梁振英希望獲得更大政治權利來操控醫委會,試圖放寬境外醫生來港執業的門檻,加速醫學界中港融合,對巿民健康反而構成影響。

專業資格由醫生決定 特首無權干涉

醫學會向業界2000多名醫生調查,8成認為醫委會的成員,委任及直選比例應維持1:1。(黃卓然攝)

醫委會年報顯示,2012年有237名非本地醫科畢業生應考專業知識考試,當中僅有61人合格(26%),考試孰深孰淺,如何評定醫生的執業資格,應由醫學界自行決定。一來,本地醫生同樣需要通過內容相若的考試,制度本身並不排外;二來,由特首委任的業外人士根本難以論斷醫生的執業資格,卻可以在醫委會決定執業門檻,最終只會影響執業醫生的水平,惡果由巿民承受。

勿擺病人投訴上枱 混淆醫委會改革爭議

過去不少病人提出投訴的時候,由於不熟悉醫生的專業範疇,遇到重重困難。可是,即使「醫醫相衛」的確存在,增加更多業外委員卻不能解決問題。一來,業外委員由特首委任,他們既非醫學專業出身,決策也難免向政府傾斜,不一定有利病人;二來,訂立機制引入有公信力的病人組織代表擔任委員,才可真正改善病人權益,又能避免「醫醫相衛」。

為免病人權益與醫委會政治改革混為一談,把處理病人投訴的委員會剔除於醫委會範疇,才是病人與醫生雙贏的做法。

輸入非本地醫生 畢業即失業慘況恐重演

政府在2012年大幅增加醫科生名額,由250人增至420人,他們將於2018年畢業,若屆時醫管局未能吸納這批醫科畢業生,將會重演2003年醫科畢業生供過於求、畢業即失業的慘況。若醫委會改革方案得到通過,並藉此輸入更多非本地醫生,未來可能出現更嚴重的失業情況,既浪費培養專業人才的金錢,又因水平下降而不利病人健康。

降低執業醫生門檻,不但影響巿民健康,更打擊醫生士氣。眾所週知,公立醫院醫生的工時很長,導致不少醫生流入私人巿場,對於仍在公立醫院奮鬥的醫生,我們應予以肯定和尊重。

要解決醫生人手不足問題,根本對策是制訂標準工時、改善當值制度以增聘人手,抒緩公立醫院醫生的過勞問題,這不只是為了避免公立醫院醫生流失到私人巿場,更是落實僱員的基本勞工權益。

改革醫委會 分拆投訴與民主選舉才是正確方向

總結而言,為了巿民及醫生的健康,我們有以下建議:

1. 將處理病人投訴的委員會從醫委會劃分出來,專責處理病人投訴,設立機制引入有公信力的病人組織代表,妥善處理病人投訴,保障病人權益。

2. 取消醫委會的委任制度,以民主方法產生委員,避免特首政治干預醫委會。

3. 立法標準工時、改善公立醫院醫生的當值制度及增聘醫護人員,保障醫生及巿民的健康。

(本文為讀者投稿,投稿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