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膠全面入侵 黃錦星要正視 立法規管須及時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聯合國環境署(UNEP)派出船隊「海洋塑除號」參加2017/18年度環球帆船賽,連月來在四大洋游弋四萬公里,同時肩負抽驗海水任務,替聯合國環境署宣傳清潔海洋運動。船隊1月曾停靠本港並在附近的南海抽驗海水。英媒前日(6月27日)引述化驗結果指,南中國海的塑膠微粒含量冠絕全球,每立方米海水含有349個塑膠微粒,而人煙稀至的南極海亦驗出26個塑膠微粒。香港對開的南海是塑膠微粒污染最嚴重海域,但塑膠微粒其實已無處不在。

香港作為環球帆船賽其中一個分站,主辦單位舉辦嘉年華,該公眾認識帆船運動。(葉詩敏攝)

有份贊助「海洋塑除號」的醫學顧問米爾普利(Luiza Mirpuri)指塑膠污染正「慢慢地殺滅人類」,這個災難可能不會即刻出現,但兩代人以後可能就會遭殃,「不斷會有新污染物引發的新疾病出現。我們會有更多癌症、更多敏感疾病,更多不育。我們的生育能力已經較祖父一輩低。」微塑膠氾濫全球,香港不能置身事外。本地環團已推動「走塑」運動多年,去年亦開始有立法會議員提出質詢,促請立法會對本港的微塑膠污染情況作出研究,並考慮立法禁止生產和銷售含微塑膠成分的產品。政府當局實應盡快評估微塑膠對本港生態環境及人類健康的影響,並制定立法規管時間表。

顧名思義,微塑膠是指其尺寸小於五毫米的塑膠,包括微膠珠及微膠纖維。按來源分類,微塑膠可分為「原始」及「次生」微塑膠。「原始」微塑膠是指經工業製作的原產品,例如塑膠原材料或微塑膠珠。「次生」微塑膠則是指被棄置的一般塑膠製品,經分解而成的塑膠碎片和廢物。現實生活中,微塑膠可見於個人清潔護理產品如牙膏、洗頭水或者美容護膚產品等;與此同時,微塑膠也有可能來自被分解的衣物、地氈和塑膠製品等。

印度新德里和印尼雅加達的食水都被驗出含微塑膠。(視覺中國)

微塑膠對本港的影響無遠弗屆,過去不時有報道指微塑膠已經不知不覺地充斥於你我的日常生活。2016年,綠色和平委託浸會大學電話訪問804名市民,發現47.6%受訪者有使用磨砂產品的習慣,平均每周使用4.37次有關產品。團體據此推算港人每日將48億粒微塑膠倒入大海,每年相等於111架雙層巴士的重量。坊間一般以為只有「磨砂」的潔面產品才有「微膠粒」,但化妝品如眼影、粉底、唇膏等都含有微塑膠,當中的微塑膠體積甚至比磨砂清潔產品所用的更細小、更難清除。

+4

微塑膠體積微小,污水處理廠往往難以有效過濾,微膠珠便通過下水道系統直接排除大海,造成海洋污染。微塑膠在流入水域或海洋後難以在自然環境中再進行分解及清除,其表面若依附及積聚持久性強的有機污染物,如塑化劑、農藥和重金屬等有毒物質,這些微塑膠便會經過食物鏈層層累積及放大,最後透過食水和海洋生物回到人體自身。去年,美國有研究顯示,在全球超過12個國家的食水樣本中,83%樣本驗出含有塑膠物質。雖然香港的食水樣本並無列入是次研究,但香港人喜歡食用的海鮮已經響起警號。今年4月,綠色和平從街市購入14條海魚及野生烏頭,解剖後發現部分魚腸內留有發泡膠粒。香港教育大學早前分別檢驗30條本地圈養的烏頭和30條野生烏頭,研究發現30條野生烏頭中有18條烏頭內含微塑膠,當中更有一條烏頭內含80件碎膠片。

香港的微塑膠狀況岌岌可危,然而港府的反應似乎明顯滯後。以本港的食水為例,本港的食水標準採用世界衛生組織的《飲用水水質準則》,當時黃錦星解釋,由於世衛並沒有將塑膠纖維物質納入與健康有關及有需要監測的參數,因此水務署亦沒有將該物質納入監測。此外,有立法會議員建議香港效法其他地方(例如台灣及南韓)立法規管含微塑膠產品,黃錦星亦只是答覆正委託顧問進行研究。

日常用的磨砂膚內含微膠珠,隨污水進入海洋生態,最終由人類承擔後果。(插圖:加菲)

誠然,微塑膠污染是近年新興的環境議題,國際間目前還未能確定微塑膠在環境中的轉移機制,科學家對微塑膠之於環境和生態的影響亦未有定論。如上文提到的醫生顧問所說,微塑膠對人類的禍害可能幾代人後才會全面浮現,然而這不代表政府就可以漠視懶理。政府當局應盡快評估微塑膠對本港生態環境及人體健康的影響,同時效法外地經驗,為立法禁止生產及銷售含有微塑膠的產品訂立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