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考評局倡DSE不考聆聽與口試 兩年後結果如何?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2017年8月,時任考評局局長唐創時在離任前表示文憑試中文科評核可以改善,如參考內地及台灣,集中考核考生母語的閱讀及寫作能力,又指會話和聆聽可以校本評核方式替代。一年半過去,「01觀點」記者向考評局查詢研究進度,局方回覆指,未就有關議題作獨立調查或研究,但政府成立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正就中小學課程作整體檢討,預計今年底有初步報告。新學制推行至今近十年,中文科考制已成為眾矢之的,當局有責任交代口試、聆聽及綜合考卷的成效,並考慮重設兩卷考試制度,減輕師生壓力。

唐創時曾出任考評局秘書長。他在任時留意到有意見指必修科耗時太多,例如中文科評核被指為「死亡之卷」,不少中學花費很多時間操練中、英文科目,令同學少修選修科。(黃寶瑩攝)

考評政策走上歧途 四卷考核亟待檢討

1992年實施的中國語文及文化科課程,設有實用文寫作、閱讀理解、文化問題、聆聽理解、說話能力測試以及課外閱讀成績考查五項評核。1993年,考試局(現稱考評局)代表於《中國語文通訊》撰文指出,應在預科教育為學生提供訓練,助其「正常生活」、「做學問」或「謀職業」。而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速度、實用文寫作、高層次的聆聽理解能力、說話能力,正屬此類。

誠然,學生不能只懂讀寫,朗讀與練習聆聽技能同樣重要。不過,學生早已在日常生活及課堂上有充足的聽說經驗,又如教育局文件所指,學習過程中聽說讀寫亦是相連互通。中化課程推出時,已有人質疑加入說話、聆聽考試是「中為英教」,事實上,內地及台灣等以中文作母語的地方的大學入學試均只考讀寫,當時局方的決定是否合理,大有可議之處。

其後考評制度雖經過數次改革,但仍未改變有關考評設計的思維,考核亦未見大幅簡化。在2007年改制後,中文科會考由過往只設閱讀、寫作兩卷,改為分設五卷(閱讀、寫作、聆聽、說話、綜合)。雖然2014年當局曾精簡說話能力考核的方式,取消「朗讀」並只保留「口語溝通」,2016年再合併聆聽及綜合能力卷,成現時的四卷考核,但卻未從根本改革繁複的制度。

《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表明,作為學習母語的科目,課程理念是均衡兼顧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學習內容包括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九個學習範疇。

考試制度應據學習重點剪裁

目前中文科設有聽、說考評,本已為學生帶來額外壓力;對於中文教師來說,聽說操練亦使其疲於奔命,甚至影響整體教學質素。

聆聽及綜合能力卷的考試時間約1.5小時,加上核對,練習一份考卷至少要花上幾個課節,更有不少學校要在午膳或課後補課作口語練習。課時有限而四卷範圍廣闊,加上要追趕課程進度,學生閱讀及寫作的練習時間不足,投放於各語文考卷的資源分散,師生難以應付多份考卷的壓力,近年考生在閱讀卷的文言文得分普遍較低、寫作卷更被稱為「死亡之卷」,當局應正視學生所需的訓練,進一步調整公開試的考評結構。

此外,中文科作為必修科目,仍有不少大學學科以最低3級成績作為入學標準,令部分學生無暇修讀更多選修科,轉而將溫習時間投放於中文課。局方應釐清各考卷的重要性,適度剪裁考試制度。

考評政策走上歧途,局方的決定影響着莘莘學子。面對教育改革失敗的批評,當局有責任檢討學制。我們期望,局方能於今年年底,帶給師生一個「喜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