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帆突撤三隧分流方案 重推政策政府須解兩疑問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運房局局長陳帆在本周二(22日)早上仍稱有「一絲希望」游說立法會支持三隧分流議案,但因為多個政黨反對議案,陳帆下午宣布不動議議案,並用一兩個月時間再積極遊說。政府早於2003年已提出隧道分流建議,先後拋出「十二方案」、「紅加東減」、「六隧分流」等方案,惟每次也遇到阻力,拖拉多年苦無成果。政府把問題歸咎於市民、政黨,只是逃避責任,沒有觸及擠塞的關鍵成因,即道路設計困境及私家車流量無上限增長。政府必須直認此兩問題存在,並詳細提出解決方法,以說服市民、政黨支持方案。

陳帆指,近日與議員討論過三隧分流方案,認為大家在方向上不反對,只是聚焦收費問題。(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市民早已自行分流 隧道費貴無阻西隧客量升

政府強調三隧分流方案有四大效益,分別是:一、縮短紅隧及東隧過海時間;二、減低非過海車輛及乘客的阻礙;三、鎖定駕駛者實付隧道費;四、整體社會受惠。政府估計分流後,西隧過海的車程會延長2至5分鐘,車龍會增加至0.3至1公里,紅隧、東隧上下午繁忙時段的車龍會減少一至四成。

其實,誠如《香港01》月前報道,民間早已身體力行分流過海。運輸署三隧流量數據指出,發現紅隧在2013年起的車流量總數緩緩下降,由每日平均11.6萬架次,降至2018年首十個月的日均11.2萬架次。相反,同期西隧車流量由日均6.1萬架次增至6.8萬架次,東隧的車流增長也相類似。所以,即使紅隧的路費較東西隧便宜,不少司機也因為各種原因選用較貴的隧道。

當然,6.8萬架次只及西隧設計容車量11.8萬架次的6成左右,理論上大有條件吸納私家車、電單車及的士三類減費受惠者。政府相信中環灣仔繞道是落實分流方案的契機,能夠推高西隧容車量餘額,接收新增車流。隨着中環灣仔繞道所有連接路在下月啟用,車輛有望加快通往穿梭港島北岸,拉鬆前段(即西隧港島出口以至九龍入口)的車流。

+3

不宜高估西隧運載力 政府須釐清兩問題

不過,繞道的效能不可高估。首先,繞道開通後,運輸署改路,通往中區及金鐘的車輛要改經海傍道路,包括民寶街和龍和道,當中要停幾次交通燈,上址交通可能會變得擠塞,甚至倒灌回天橋。

第二,有其他擠塞原因是繞道不能解決的,例子之一是車輛等候干諾道西/東邊街交界的交通燈。現在當車輛太多,車輛隨時倒灌回西隧管道。

在2016年六月,運輸署曾經回覆立法會,稱已施行多項措施保持交通暢通,例如調整交通燈號控制,盡量提高路口的行車流量,減少交通延誤,並密切檢視成效,惟問題至今揮之不去。政府若然要說服公眾三隧分流可行,就必須制定加快疏導車流的方案。

西隧收費較高,仍吸引車輛轉用,擠塞也非罕見,可以想像,當西隧減價,必定吸引更多車流。西隧及連接路的負荷,尤其在繁忙時間,必定百上加斤,甚至會加劇附近非過海道路的擠塞狀況。

小修小補無助議案通過 解擠塞須整全方略

不少人批評政府和西隧公司私下談判,方案不可再修改,以及輸送公帑給西隧。誠然,政府若先聽取民間意見才與西隧商討,則更能給社會認受,爭取支持。

在周二的記者會,陳帆稱2020年實施分流的目標不變,所以修改議案的時間十分緊絀。但既然用時間換取空間,政府不應小修小補,更須拋出整全方略,除了分流,更要訂出長遠舒緩交通擠塞的方法,包括落實電子道路收費的日程、限制私家車數目增長、擴充復康巴士等服務以取代私家車等。唯有多管齊下,港人才可更有效運用道路,又能方便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