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車之城.觀點】交通擠塞嚴重 私家車有錯?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本周二(1月16日),一輛私家車沿屯門公路於黃金海岸對開與一輛中型貨車相撞翻側,引致嚴重交通擠塞。縱然這次塞車是意外所致,但是港人、尤其是新界居民對此並不陌生。香港的交通擠塞問題由來已久,原因之一是私家車增長失控,政府對此絕不能坐視不理。

限私家車增長 政府有責

誠然,政府在處理交通擠塞問題上並非無所作為,例如2017年3月,交通事務委員會通過8,770萬研究興建連接元朗、大欖、大嶼山的十一號幹線,工程的目標之一是改善新界西對外交通擠塞的問題。先不論東大嶼山都會是否可以吸納大企業進駐,為市民帶來好工、達致分流之效,當局經過諮詢、設計、環評等程序,到建成項目起碼要十幾年時間,可謂遠水不能救近火。

於今年施政報告,林鄭月娥提出增加泊位、增加公眾停車場等措施,以紓緩交通擠塞。然而,如果政府不做好車輛增長規劃的話,交通擠塞的問題也難得根治。《香港01》就曾指出,香港私家車2006年到2016年的增幅為49%,達52.9萬架,道路總長度的增長卻只有6%;兩者的增幅不成正比,道路擠塞的問題自然日趨嚴重。

事實上,政府委託顧問機構進行的《交通擠塞研究報告》(下稱《報告》)也曾預測香港的公路總長度在2014-2020年的按年增長約為0.4%,遠低於按年車輛增長率的3.4%,情況堪憂。車輛增長失控是香港交通擠塞的主因之一,可謂昭然若揭,可惜的是政府未有正視。

香港塞車問題日益嚴重。(資料圖片)

訂立汽車增長目標 做好長途車、的士規劃

縱然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曾於2010年就限制私家車增長,建議增加汽車首次登記稅15%,並於翌年落實生效,但是此後汽車的增長率仍然失控。按理說,政府應該控制發牌數量,將汽車增長率限制於合理水平,減輕道路壓力。

就限車政策,港府大可參考新加坡的成功先例。新加坡國民要擁有汽車,先要競投限量的「擁車證」。據本月初的數字,中小型汽車(A組)報41,400新加坡元(243,808港元),至於大型豪華車輛(B組),則報45,289新加坡元(266,711港元)。新加坡政府2009年便已訂立汽車增長數量的長遠政策,將目標增長率訂為3%,而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LTA)去年更宣布,將於今年2月凍結汽車、電單車的數量,並分別投資200億新加坡元(1177.87億港元)增設鐵路建設,於未來5年增加40億新加坡元(235.57億港元)補貼公共汽車服務,以提升集體運輸公具的質素。由此觀之,汽車增長量是否受控,只關乎政府的魄力而已。

無可否認,近年市區樓價高企,部分置業成家的中產只好搬到較偏遠的地區,他們要照顧小孩、長者,購買私家車也是人之常情。在限制車輛增長同時,政府必須要改善的士、長途車服務、推動共乘服務,照顧市民的日常生活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