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減人」是解決香港醫療問題的萬靈丹嗎?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自上周六(1月26日)多個醫生團體聯合舉行申訴大會後,社會上就如何改善香港醫療現況的問題,展開了一場大辯論。「01周報社論」早前指出,要從根本改善香港的醫療現況,政府大幅增加醫療資源投入,必不可少;而當務之急,莫過於增加醫生人手。短期內可透過引入外地醫生解香港燃眉之急,治本之道則在於開拓本地醫科生源、培訓和吸納頂尖教授,以及建設更多世界一流醫院。
不過,社會也有另一種聲音,認為問題關鍵不在供應,而在於「源頭減人」,特別將問題歸咎於每日150個單程證配額,部分觀點更認為經單程證來港的內地人士催化了本地人口老齡化,但其實不符事實。無疑,政府應制定清晰的人口政策,但如果社會將廢除單程證制度視為解決一切問題的萬靈丹,則恐怕會模糊焦點,更無助於解決實際醫療問題。

經單程證來港的內地人士多為「少壯生力軍」
 
事實上,根據政府數據,自2007年至2016年,經單程證來港的內地人士絕大多數均是44歲或以下的青壯年人口,在2007年的比例高達90.5%,其後雖然有所反覆,但比例大致上都維持在80%以上,只有2016年跌至77.2%。
 
至於55歲或以上的年齡組別當中,近年比例雖有所增多,由2007年的3.6%反覆升至近年5%至7%之間。不過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本地人口數目及年齡結構數據,在2016年,本地65歲及以上長者比例已佔總人口17%。換言之,近年經單程證來港的內地人士,其年齡結構明顯較本地人口為之年輕,要說內地人士催化了本地人口老齡化,而進一步加重本地醫療負擔,實在是無根之論。

2007年至2016年按年齡劃分的持單程證來港人數

 

2007年

2008年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0-24歲

13,581

40.1%

16,292

39.2%

25-44歲

17,061

50.4%

21,402

51.4%

45-54歲

1,991

5.9%

2,628

6.3%

55歲或以上

1,232

3.6%

1,288

3.1%

總數

33,865

100%

41,610

100%

 

2009年

2010年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0-24歲

16,057

33.0%

14,374

33.7%

25-44歲

28,110

57.9%

23,803

55.8%

45-54歲

3,183

6.6%

3,172

7.4%

55歲或以上

1,237

2.5%

1,275

3.0%

總數

48,587

100%

42,624

100%

 

2011年

2012年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0-24歲

13,177

30.4%

11,728

21.5%

25-44歲

24,701

56.9%

31,747

58.1%

45-54歲

4,075

9.4%

7,341

13.4%

55歲或以上

1,426

3.3%

3,830

7.0%

總數

43,379

100%

54,646

100%

 

2013年

2014年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0-24歲

11,586

25.7%

12,276

30.3%

25-44歲

25,346

56.3%

22,196

54.8%

45-54歲

4,890

10.9%

3,711

9.2%

55歲或以上

3,209

7.1%

2,313

5.7%

總數

45,031

100%

40,496

100%

 

2015年

2016年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0-24歲

11,705

30.5%

20,849

36.3%

25-44歲

20,039

52.3%

23,463

40.9%

45-54歲

4,336

11.3%

8,889

15.5%

55歲或以上

2,258

5.9%

4,186

7.3%

總數

38,338

100%

57,387

100%

當然,只要是人,不論是老人、成年人還是小朋友,都有醫療需要。但無可否認的是,長者確實是公營醫療服務的主要使用者,根據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引述的數據,本港曾入院的病人當中近五成是55歲或以上長者。

經單程證來港的內地人士主要屬「少壯生力軍」,硬要說這些人導致本地醫療環境惡化,恐怕不盡公允。有部分論者更不惜散播「人口無限增長」論,彷彿只要150個單程證配額存在,每年就必定會有5.4萬人來港。但事實上,根據政府統計處的人口推算,未來單程證數字會逐漸減少,由2016年年中每日128人,至2026年年中及以後將減至每日100人。

統計處分析,過往中港婚姻大部份是香港男性和內地女性結婚,子女多在內地出生,故要申請單程證來港。不過,近年趨勢「逆轉」,更多港女北上和內地男結婚並在內地定居;另有部分人在港產子,子女毋須申請單程證,所以預料未來單程證數目減少。

話雖如此,可能仍然會有極端論者堅持認為「單程證必須死」,因為凡少一人就必定會少一分潛在醫療需求。但如果我們退一步思考,如果香港徹底廢除了單程證制度,將代表所有港人內地親屬都失去來港與家人在港團聚的選擇,基本人權受到剝奪,難道這就是我們樂見的嗎?如果將港人內地親屬的制度安排,比照現時港人非內地境外親屬所循的「受養人簽證」途徑,更沒有每日150個的「天花板」限制,對於現時反對單程證的人士來說,豈不更是適得其反?

在營運效益角度,未必所有院舍均能負擔聘請全職藥劑師開支。蔣秀珠則指院舍可用「時數」為單位,確保每名院舍長者一年內獲得最少兩小時的檢視藥物服務,舒緩護士壓力外,亦能為保健員提供培訓。(資料圖片)

擺脫單程證迷思 才能正確思考「源頭減人」
 
總而言之,思考如何「源頭減人」是正確的,但不應該只將焦點放在經單程證來港的內地人士。真正問題在於政府明明清楚知道本港的人口結構趨勢,而單程證制度也行之有年,但在過去20年香港只新增了兩間公立醫院,而政府在2016年宣布的十年醫院發展計劃中,新建醫院也只有區區一間,政府所投放的資源沒有與人口的客觀趨勢相適應,才是問題癥結,論者不宜倒果為因、削足適履。
 
在中短期措施方面,「01觀點」主張引入外地醫生。至於「源頭減人」方面,與其歸咎經單程證來港的內地人士,不如做好社會資源分配。舉例來說,有前線醫生反映現時迫在眉睫的問題,在於過年期間又會有大批老人迫爆醫院,他們大多數是從安老院舍經救護車送入急症室,而問題癥結又在於倘安老院舍人手、空間和設備不足,將很容易爆發流感,並在院友之間擴散。由此可見,香港的醫療問題與其他社會矛盾實環環相扣,雖梳理不易,但如果只將之歸因於單一現象,恐怕不無一葉障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