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道路收費】要打擊「老闆車」阻路 須探討按時間、距離收費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運輸署研究於中區繁忙路段實施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並於本周四(5月16日)聽取中西區區議員意見,不同黨派均質疑署方建議,並未能減少私家車阻礙路面,尤其是接送企業高層的「老闆車」。政府必須對症下藥,徵費才能見效。

政府就實施「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初步擬定收費地區範圍。(區議會文件)

中區電子道路收費的主要目標,是減少10%至15%車流,從而令道路更暢通,提升空氣質素。不少道路使用者希望收費能有效打擊「老闆車」。根據運輸署資料,2017年進出中環核心區的車輛,每日平均有503,400架次,在繁忙時間,當中四成半為私家車,貨車和電單車只有一成半,巴士和小巴只佔一成左右,佐證私家車是擠塞元兇。再者,近年中區繁忙時段道路行車速度一直在減慢,部分時速跟步行相差不遠。若果能夠減少部分私家車用量,已能讓出相當路段,提升車速。

要嚇退「老闆車」,政府建議在收費區周邊興建停車場,又運用科技打擊違泊或違規上落客。不過,這兩項措施必須建基於有阻嚇力的收費,令老闆感痛楚,棄用私家車代步,最起碼要為擠塞付出相當成本。然而,現時署方建議收費模式,未必奏效。

署方建議按「周界為本」收費,即車輛每進入一次核心區就徵費一次。 固然,「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是方法之一。這意味着,當老闆車在上下班或午飯時間流連在中區鬧市,收費會較其他時段高。不過,這種做法有兩個後果。

首先,由於系統沒有辦法辨別誰才是「老闆車」,收費太高會「連累」一般用者。但若然收費太低,「老闆車」就不會就範。官員解釋收費計劃時,仍未透露價錢,區議員和外界難以評論費用是否合理,討論難以具體。第二,縱使官員解釋車輛每次駛經收費點也需付費,一如新加坡的做法,但政府必須仔細設計站點,達致滴水不漏,否則司機仍有機會駕車兜圈,直至接載老闆離開收費區,未能減少車流,收費效用會被打折扣。

+1

較公平的收費模式,是按停留收費區的距離或時間收費。停留收費區時間愈久,總收費會愈高。這既可達致能者多付,亦可減輕短時間進入區域的車輛的徵費。新加坡正在測試新技術,利用衞星系統,配合安裝在道路的藍芽信標,記錄計算車程距離。測試成功的話,當地於2020年逐漸取代現有逐次收費模式。港府曾以技術未成熟為由,傾向在先導計劃沿用主流按次收費,但隨着技術成熟,政府應適時探討更公平付出擠塞成本的方法。

話說回來,運輸署對電子道路收費的建議,也有可取之處。巴士、小巴、校巴等集體運輸工具獲輍免收費,的士不獲豁免但收費較私家車低。的士團體一向反對徵費,因為政府歸類的士為公共交通工具,徵費的話,空載的士不會願意進入收費區覓客,收費區的士不足,乘客不會得益,的士之公共運輸功能也會受制。此外,對私家車用家來說,若然電子道路收費能夠令他們轉用的士,也能減少道路車輛數目。

當然,的士佔中區交通流量不容少看,運輸署統計佔繁忙時間交通流量約三成。運輸署應嘗試減少空載的士佔用路面,故要維持收費。另一方面,署方應容許徵費轉嫁乘客,保障司機該程收入。同時,收費應較私家車徵費低,乘客才有誘因轉用的士。

倫敦和新加坡兩個推行電子道路收費的城市,並無豁免的士收費。在倫敦收費區,為進一步提升空氣質素,除了黑色的士外,其他的士及電召車輛在今年四月起也要徵費。在新加坡收費區,的士要支付電子道路收費,價錢較電單車貴,但較巴士和重型貨車便宜。港府在釐訂的士徵費時,需要在減少多餘的士車流與吸引市民轉搭的士之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