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綠色旅遊 不能只靠100元津貼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周一( 12月23日)宣布,於明年1月1日起推行為期六個月的綠色生活本地旅遊鼓勵計劃,支援本地旅遊行業以及推廣綠色生活方式。
我們曾經指出,反修例風波雖然給香港旅遊業帶來寒冬,但亦是其轉型契機,擺脫消費甚至走水貨主導的旅遊業模式。從這個角度看,香港既有世界級的自然風景,綠色旅遊的理念正確。然而,向旅行社以每名遊客資助100元的做法,就能帶動香港本地的綠色旅遊的發展嗎?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指出,持牌旅行社每接待一名本地旅客前往政府指定的綠色景點,如地質公園、郊野公園、天然島嶼、環保園及各環保設等,便可獲得100元資助。其中,為了振興本地就業與經濟,以及推廣綠色生活,政府更添加了一些限制條件,包括必須聘請本地領隊、導遊,有交通及食肆安排,以及遵守環保守則,例如膳食方面不能提供瀕危物種的動植物、避免派發即棄塑膠用品、鼓勵參加者自備水樽和飲用水,以及活動後「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香港有不少能夠成為綠色旅遊的景點。比如圖中的濕地公園。(網上圖片)

何謂綠色旅遊?

麥里浩徑、地質公園等是世界級自然景點,然而綠色旅遊不僅是到綠色的自然中去,更包括了綠色地旅遊方式與教育,以保護環境及生態平衡為前提,讓人遠離喧囂與污染,親近大自然。廣為採用的1991年生態旅遊學會定義,便如此說:「生態旅遊是一種具有環境責任感的旅遊方式,對文化、教育以及旅遊再省思之特色,保育自然環境與延續當地住民福祉為發展生態旅遊的最終目標。」要做到這些,香港政府是否能僅憑100元計劃就可以?

本質上,100元計劃只為經濟槓桿,很大機會只能增加人數到郊野中去,而無法引領環保的旅行模式和推廣綠色教育。正如有舉辦本地綠色深度遊的環保團體就質疑,政府僅資助100元,只會「泵大旅客人數」,促成廉價一日遊的增加,重現2003年「人多到踩冧郊野公園」的場景。

如何推廣綠色旅遊?

要擺脫徒添人數的習慣,真正幫助香港旅遊業轉型,推廣綠色旅遊,我們可以參考外地例子。例如台灣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曾獲2014年WTTC明日旅業目的地大獎及入選「2016全球百大綠色旅遊地選拔」,是相當成功的經驗。

綠色旅遊絕不僅是讓人到綠色景點遊玩,更包括綠色的旅行模式以及推行環保教育。(顏銘輝攝)

為了推廣綠色旅遊模式,當地政府推出「台灣好行——黃金福隆線」,結合鐵路、巴士及單車等交通工具,提供交通接駁遊客,以方便遊客使用公共交通而減少開車旅遊。另外,當局亦營造單車定點旅遊風氣,及完成單車專用道規劃及建設,提供舒適與安全的旅遊環境。

在旅客行為方面,台灣政府通過軟硬兼施,督促遊客遵循及習慣綠色旅遊模式。例如當局制定「發展觀光條例」,民眾若破壞自然資源,可罰款多達500萬新台幣。同時又設有編制駐衛警察隊,巡查自然景區,對違規案件採「勸導為主、 取締為輔」執行方式。

反觀香港政府提供100元津貼,以經濟利誘旅行社推動自然旅遊,但沒有足夠的規管,或會因為人多而令景區受破壞。再者,其資助只集中向旅行社提供,似是輔助旅行社經營環境,多於推廣本地深度遊。事實上,許多人根本不經旅行社本地遊。對於這些為數不少的市民,政府如何設法吸引他們到自然景區?

元朗南生圍發展爭議不斷,如何管理綠色旅遊景點也是一門學問。(資料圖片)

除了便利交通及規管外,本地人也應該培養環保旅遊的意識。再以台灣為例,宜蘭海岸風景區開設永續發展培訓課程,結合景區推廣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概念。風景區管理處不時舉辦說明會或公聽會,加強公民對綠色旅行的認識。與此相較,香港政府除了資助旅行社生意外,在推廣綠色旅遊方面,似乎更是乏善可陳。

全球百大綠色旅遊地獎項選拔活動的評選標準有五個指標:自然與景觀、環境與氣候、文化與傳統、住民與接待、旅遊地的永續管理,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五項「旅遊地的永續管理」。對比之下,香港的綠色旅遊僅停留在吸引人到郊野去的階段,100元的旅行社津貼未足以推廣綠色旅行模式及環保意識。若只停留在這個層次,去郊野旅客多了的弊端也會隨之而來,反倒對環境造成破壞,得不償失。

香港的郊野環境不少為世界級,本應對本地人及外地遊客均有吸引力。過去多年未能恰當推廣,是社會的損失和浪費。這次反修例風波打擊旅遊業界生意,是危亦為機。對於旅遊業以至香港特色的未來發展,政府應該反思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