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地建「香港城」是餿主意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因疫情而延期的人大、政協「兩會」即將召開,民建聯為此特意在周一(11日)公佈23項建議和提案,包括認識中國歷史和國情、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衞生能力,以及提升港珠澳大橋效益等。這些都是積極、值得落實的建議,但民建聯亦提出一個餿主意──在珠海市桂山島及港珠澳大橋珠海段南側指定水域填海建造「香港城」,屆時每處可至少提供1,000公頃未發展用地,理論上有助解決香港的住屋、經濟發展瓶頸等問題。我們並不質疑民建聯的良好用心,只是它用錯了方法。香港應當理好自己的問題,而不是輕率地要求內地幫忙。

值得留意的是,今次並非民建聯首次提出類似建議──它在去年「兩會」提出於廣東省建設「香港村」,爭取豁免限購令和內地稅制要求。可見,即使過了一年,民建聯的「套路」沒有多大改變。

香港不缺土地

在內地建設「香港城」背後有一個假設:香港自身土地不足,但這是事實嗎?《香港01》不只一次指出,香港並非沒有土地,只是土地不在港府手中。香港有近4,400公頃農地,當中四分之一由四大地產商所有,但這些資源卻一直被閒置;香港還有不少用作興建「丁屋」的「鄉村式發展用地」、用作貨櫃場和停車場的「棕地」,更不用說粉嶺高爾夫球場。只要妥善規劃,就能避免浪費土地,問題是政府一直沒有魄力向地產商、鄉事派等既得利益群體「宣戰」。

民建聯去年9月曾在報章登廣告,呼籲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廣建公屋,證明它明白香港有土地可用。既然如此,何須外求?民建聯長期紮根社區,想必了解基層所需,因此應當以公眾利益為由,持續向政府施壓,並且向地產商、鄉事派曉以大義,促使對方放棄不合理的既得利益。但迄今為止,我們還未看到民建聯有足夠承擔。

恐輸出本地社會問題

民建聯的建議不可取,不僅因為它無視香港有能力解決自身問題,還因為它有違社會公平正義。因為港府的政策問題,香港寸金尺土,在內地興建「香港城」的倡議有可能異化,經濟能力不足的香港人就要考慮返回內地居住,變相向內地「輸出」香港的住屋問題。「香港城」除了建屋,還會建立商場、戲院、學校、安老院舍等,處理不當可能會佔用內地資源,加劇內地負擔。可見「香港城」不但不是對症下藥,反而會衍生更多副作用。

明明香港有條件解決自身問題,為何要求內地幫忙?為何在陸港關係因反修例運動而變差時,不必要地加劇內地人對香港的惡感?出謀獻策時應該更加謹慎,這是香港第一大政黨應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