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歌舞昇平下的泡沫經濟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美國股市周二(17日)收市時,和標準普爾500指數不但完全收復疫情爆發後的跌幅,更創出歷史新高。可是,當下金融市場的發展已完全脫離實體經濟,且亦不見得市場有自我修正能力,在無限量寬的投資環境下,一個威力難以估算的金融炸彈已悄然啟動,並為下次金融危機埋下伏筆。

近半年的經濟危機規模,好比上世紀30世紀的經濟大蕭條,但美國的金融市場的表現卻儼如太平盛世。例如,納斯達克指數在2月美國迎來首輪疫情大爆發後,大概僅花了一個月時間,便由9,750點大瀉至6,860點;而標準普爾500指數亦在同期由3,373點大跌至2,237點。雖說常言道金融市場的「無形之手」有自我修正能力,並且能準測實體經濟的走向,但是次華盛街股市重拾上升動力,非但不見得是經濟復甦的可靠跡象,更反而似是下一波金融危機的種子。

實體經濟強差人意

儘管納指和標普指數已經收復失地,但實體經濟的表現卻是強差人意。據上月底公布的數據,美國第二季GDP收縮創下紀錄新高的32.9%,這不但反映出冠狀病毒大流行如何以空前未見的速度,破壞美國的經濟結構,更是1958年以來最嚴重的季度跌幅;而在失業率衝破10%的環境下,更有多達有五分之一美國人或會因無力支付租金,而要在9月底前面對被房東驅逐的機會。但這些實體經濟的慘況,卻全然背離金融市場當前的回彈力。

美國經濟出現「外熱內冷」的勢頭,主要是與聯儲局的貨幣政策有關。自美國的市場3月崩盤以來,聯儲局竭盡全力,削減利率,並推出無限量寬計劃,購買大量企業債券,雖然理論上央行增加貨幣供應後,可在公開市場購買國債和企業等資產,確保市場流動性充裕,並以此壓低利率,減低借貸成本,刺激經濟,但這種透支未來的激進政策,終歸也會像債券一樣有贖回之日。

短期而言,聯儲局的政策雖然為企業換了一絲喘息空間,但長遠卻是泡沫經濟的前奏。由於各地的防疫措施已使社會陷入半停擺,商人和消費者眼看前景未明,大多都不會在實體經濟作任何投資決定。這使聯儲局增加的貨幣供應後,過多的流動性不但未能流入實體經濟,更會倒流向資產市場,並將過餘的資金投放股票、房產、貴金屬,甚或是垃圾債劵,投機地追逐資本增值,釀成資產泡沫。誠如國際著名投資者索羅斯(George Soros)近日接受意大利《共和國報》(La Repubblica)訪問時警告,當前市場已陷入流動性過剩造成的泡沫,箇中風險卻是源於市場的過度憧憬美國政府將有更多的救市計劃。

美元貶值影響基層生活

不過,每次金融危機發生的劇本不一,即使是索羅斯無法預測泡沫會何時、何地和怎樣爆破,但中、短期而言,本港作為細小、外向型經濟體,港府亦要密切注視聯儲局的量寬帶來的經濟影響,尤其是在美元貶值對本港物價的影響。

自聯儲局推行無限量寬後,美匯指數已由三月中旬的102大跌至92,跌幅接近一成,而貶值的原因不單只是貨幣供過於求,也是國際 投資者對美國疫情的走向,以至聯儲局的財政政策效用未明,才會觸發的沽售潮。可是,由於本港大多食材、日用品等消費品均須由境外入口,故在聯系匯率制度下,港元近月跟着美元的快速貶值,也使本地的入口貨物價格,背離經濟不景氣的現況,不跌反升,使基層的生活百上加斤,故港府雖沒有自主的財政政策,也要當心遠方的防泡沫經濟帶來的民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