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貨幣政策「收水」 香港須尋經濟增長點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國家國務院日前召開常務會議時,表示中國將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但不會大水漫灌。官媒《中國證券報》引述分析員預計,今年全面降準的概率下降,人行會通過過往習慣的公開市場操作適度保持資金流動性於合理水平。新冠疫情後,中國經濟成功回穩,但在國際環境的壓力下,加上內需消費仍然疲弱,難言非常樂觀。中央政府的貨幣政策趨緊,代表其對於如何處理經濟仍非常謹慎,亦不刻意於追求刷新經濟數據,而是日求避免經濟做成虛火現象。中國謹慎的貨幣政策意味香港難以期望會有過往金融危機時一樣的「北水南下」,在後新冠疫情的經濟復甦期,香港得自己努力找尋新的經濟增長點,才能繼續發展。

新冠疫情影響世界各大經濟體,美國為了應對經濟危機而推出無限寬鬆貨幣政策以「放水」支持經濟。面對艱難時期,中國也不得不「放水」以支持經濟,但其量卻顯得相當之保守。早在3、4月全球大流行之時,中國已指出不會大水漫灌,政策寬鬆的同時態度卻不完全放寬。近數個月中國經濟數據略顯回復常態,政策風向就趨向更為謹慎。事實上,自5月人民幣兌美元便快速升值,反映了中美貨幣政策差距。假如人行今年不再全面降準,而是以過往的方式繼續在公開市場操作,那可以預期今年中國的資金環境不會出現「水浸」的情況。

上月中國公布的物價指數中,核心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只增長0.5%,比6月回落0.4個百分點,反映了消費者信心仍相當疲弱,經濟前景難言非常樂觀。這有兩個面向去解讀,一是經濟仍然疲弱,如果在美國主流邏輯中,就自然會認為應該繼續加大「放水」力度,以求進一步提振信心。然而,另一個面向的解釋卻是,寬鬆政策的資金難以完全流入實體經濟,往往會做成資本市場過熱,但實體經濟卻不理想的情況。美國的股市在貨幣政策下無視經濟數據而走高,正反映了這現象。經濟略見穩定而中國急於為幣策「放鷹」,顯示中國比起刺激經濟數據以追求帳面數據,更擔心無節制的寬鬆將可能對經濟造成的結構性影響。

中國顯然吸收了2008年大水漫灌後造成經濟空洞化的經驗,執政者關心的始終是實體經濟如何。這對為國家提供一個穩定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固然重要,然而卻對於股市和資產價值而言顯然並非好消息。香港過去的股市、樓市、消費市場也受惠於內地應對經濟危機的熱錢,也成為本港過去經濟發展的其中一個核心動力。內地的穩定增長,以及中概股回港的大環境,對於香港會有一定托底作用。但內地謹慎的貨幣政策意味着在疫情後,香港也難以預期會像過往有大量「北水南下」來支持經濟,難以像以往面對經濟衰退後「奇跡反彈」。長遠而言,香港還是得依靠自己努力找尋新的經濟機遇和增長點,否則很可能面對日本「失落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