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普及檢測之用 還看政府發揮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普及社區檢測計劃(全民檢測)首三日累計驗了13.8萬個樣本,找到兩宗新個案,四宗不會傳染的復陽,以此計全民檢測陽性比例約為0.0043%。港大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認為全民檢測成效低,估計每宗確診成本達數以百萬元。

部分市民批評全民檢測效益低。然而,對於影響廣泛的疫情來説,只考慮加開多少病床、增加多少人力成本以及檢測的直接經濟成本等難免不足,我們還需從防疫需求的特殊性、社會成本等方面綜合檢視檢測的效益。

擴大檢測主要有三重作用,第一重是尋找社區内的隱藏患者,切斷傳播鏈,防止疫情擴散。在這個層面,檢測成績不能只看找出了多少潛在患者,更多是有與無的區別。病毒有較高的傳染性,零星的傳播者已足以造成一定規模的爆發,甚至讓防疫功虧一簣。因此即便找出的新確診人數不多,也難説這就代表成效不彰,畢竟難以預測這些零星的潛在個案會造成多大規模的傳播。

(資料圖片/羅國輝攝)

有助「旅遊氣泡」安排

擴大檢測的第二重意義在於提供科研數據,並輔助政府制定防疫措施。檢測本身所獲得數據,無論高低,都可以為流行病學專家提供研究基礎,以此分析疫情走向,並向政府提出防疫放寬或收緊的建議。

大規模檢測的第三重作用則在於證明自身社區的安全性,成爲重啟經濟、交流的信心和憑證。正如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在一個電台節目中稱,如果檢測只發現小量隱形患者,將有助政府與其他地區的政府商討「旅遊氣泡」安排,包括港人能否入境免除隔離等,亦可以提供計劃的數據,令對方安心。因對方都希望了解香港的疫情狀態,而普及社區檢測計劃就正好給予對方有關數據,令他們安心,而政府安排時亦更容易。

當然,這並不是只要通過大規模檢測就一定能消滅疫情,重啟社會正常秩序,也不是說大規模檢測是達到這些目的的唯一方法。而這也正是目前社會對於全面檢測爭議不休的癥結之一。部分市民會認爲,在沒有配合其它措施,以至檢測人數和最終找出來的潛在患者都不多時,如此興師動衆的檢測工作實在「唔抵」。但亦有市民認爲,既然主要由中央出錢出力,而大規模檢測又總歸有一些好處,香港人「不拿白不拿」。

(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大規模檢測投入的時間成本、人力成本究竟要拿回多少好處才算回本,以及大規模檢測的好處,諸如避免了多大規模的爆發,它帶來的科研數據的價值、對外交流的憑證價值,實在是都難以量化回答的問題。但是僅因陽性比例低則認爲不符合成本效益,則未免有點武斷。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政府可以在大規模檢測的配套措施上加以改善,才能將擴大檢測的價值發揮到最大。比如不少市民提出,即使香港大規模檢測後顯示陽性比例低,但是開放旅遊後很快會不會很快又因境外輸入功虧一簣。又比如有市民認爲參與檢測和沒參與檢測的人沒有任何識別、隔離措施,很可能早上檢測、下午染疫,影響擴大檢測的成果。這些問題雖然棘手,但也確實存在。大規模檢測只是防疫工作中其中的一環,政府必須制定更完善妥帖的配合措施,才能讓它發揮最大價值,消除市民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