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二」助長炒樓風 政府何時才醒覺?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一項大學研究揭示,俗稱「白居二」的白表居屋第二市場計劃淪為房屋炒賣工具,居屋樓價升幅跑贏私樓,脫離自住用途。政府是助長炒賣風氣的始作俑者,背離幫助港人安居的目標。政府不但應該收緊轉售條件,重新分割資助和私樓市場,以解放樓奴,其既然掌握居屋轉售價格和趨勢,更應自行繪製並公開居屋價格指數,以便追蹤政策改變的影響。

香港公開大學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在周二(6日)發布「居屋公開價格指數」,反映本地居屋第二市場價格變化。團隊追蹤自2006年起,成交量最高的50個居屋屋苑的呎價,估算屋苑的現在市值,並與2013年的基數月份市值作對比,計算過程加入單位層數、面積等一系列參數調整。

公開大學今日公布「居屋公開價格指數」研究結果,並稱會每月更新指數,以提供私人市場以外的樓價指數。(鄭子峰攝)

居屋樓價升幅跑贏私樓

團隊發現,「白居二」自2013年實施後,指數上升1.16倍,但代表私樓價格的中原城市指數,只上升51.39%,「白居二」政策這個因素提升了居屋價格指數約18%。另一方面,「居二」和私樓買家對利率的敏感度趨同。

團隊強調指數只是幫助市民決定在居屋還是私樓市場置業,以及有助評估各類房策及經濟情況對資助房屋市場的影響,無意批評「白居二」政策。然而,負責學者亦坦言「白居二」成交價跟私樓拉近,居屋折讓收窄。即使居屋仍是自用居多,但社會只需要少數逐利業主推高樓價,就能左右樓市。

事實上,居屋賣家看中這批白表客置業意欲強,只要售價較私樓低就能維持吸引力,有空間調高售價,大額獲利離場。本土研究社與報章近日發表調查77宗居二市場轉售給「白居二」買家的成交例子,每宗平均成交價較原價升78%,平均每宗獲利超過242萬元。

我們屢次批評政府的置業主導、建立置業階梯的政策,是炒賣風氣的元兇。上屆政府在2013及2015年推出「白居二」先導計劃,容許指定數量白表買家進入「居二」市場,免補地價買居屋,本屆政府在2018年把計劃定為恆常措施。

沙田美盈苑,為2014年房委會首批復售居屋屋苑之一。(歐嘉樂攝)

政府應公開數據促進研究

在各方壓力下,政府在2018和2019年逐步延長居屋禁售期和轉讓條款,例如業主在購入首兩年只能原價賣給「白居二」買家。然而,房委會仍然容許業主第三至五年自由定價出售給居二市場買家,遑論十年後可以補地價在自由市場買賣。

趁新一份《施政報告》即將出爐,政府應展示平抑樓市的決心,限制居屋只可在「居二」市場流轉,還原資助房屋自住功能。同一時間,坊間雖有學者研製指數追縱居屋第二市場售價,但他們亦坦言計算屋苑市值時途中欠缺未補地價單位數目等等資訊,因此只能自行推算相關數字,從中可見政府在公開發放一手數據方面存在很大的改進空間,並且還要考慮善用手上資料加強監察「居二」市場樓價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