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建過渡房屋 政府可打荒廢校舍主意?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運輸及房屋局周二(13日)宣布,將邀請博愛醫院在打鼓嶺坪輋的「昇平學校」興建過渡房屋,並預計計劃將提供711個單位。新增單位雖然釋放出閒置土地,以紓緩房屋短缺的壓力,但仍未能滿足政府訂立的住屋目標。中期而言,政府除了須加快腳步改建荒廢校舍,亦要盡早探索將過渡房屋改建成安老院的可能性,以應對人口老化帶來的挑戰。

截至2020年6月底,本港約有15萬5千多宗一般公屋申請,平均輪候時間為5.5年。面對如此巨大的房屋需求,現屆政府在2017年開始推動由民間主導的過渡房屋計劃,而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港府亦訂下2023年前提供1萬個過渡房屋的目標,及後更向上修訂至1萬5千個單位。

不過政府能否完成這「三年計劃」仍是疑問。據立法會的資料指出,截至本年3月,由不同非政府機構營運的過渡房屋單位僅有776個,即使連同「已公布的新建項目」、「整幢樓宇改建而成的項目」和「深入研議中項目」,其潛在供應量亦只有10,642個。雖然數字勉強湊夠政府最初訂立的目標,但工程延誤、項目遭否決等因素,也會使未來三年的實際供應量大打折扣。更甚是,2019年公布的《長遠房屋策略》周年進度報告亦指,本港居住在木屋、寮屋和天台構築物的環境欠佳地方的住戶多達近12萬戶,足以反映單靠過渡房屋難以消化龐大的住屋需求。

打鼓嶺坪輋「昇平學校」將會興建過渡性房屋,提供711伙過渡屋。(運房局FACEBOOK)

過渡房屋始為下策

雖然是次選用坪輋廢校可釋放閒置土地,但計劃過往涉及的選址亦不無爭議。例如,港鐵曾讓房協以象徵式費用,租借位於大埔港鐵宿舍「策誠軒」部分單位,並改建作過渡房屋。但據雙方協議,房協僅上址租用五年,日後或許交回港鐵作為宿舍自用,故關愛基金撥出4,600萬元復修支出時,亦有委員質疑是以公帑資助港鐵復修物業。此外,過往亦有地產商宣布借出地皮後,被傳媒質疑是藉公益口號,為其農地儲備的發展鋪路。故即使過渡房屋能解燃眉之急,政府亦要當心與地產商合作的觀感。

因此,政府除了可仰賴地產商的「善意」,更可以善用因適齡學童減少而荒廢的校舍。據規劃署的統計,在目前234幅空置校舍用地中,只有43幅為全部或大部分私人擁有土地,其餘則為政府土地或待交還給政府的私人土地,故政府未來亦要加快檢視和審批空置校舍用地的改建計劃,並可考慮將葵涌公立學校、油麻地賈梅士學校等鄰近市區、社區配套齊備的地皮改建成過渡房屋。

但港府必須明白,過渡房屋只是應對房屋短缺的權宜之計,其終歸還須興建大量公營房屋來消化積累多年的住屋需求。長遠而言,政府亦要跳出古板思維,解決社會的結構矛盾。由於過渡房屋並非永久用途,假以時日其功能不再時,政府亦要及早考慮原址未來的社會功能,如善用過渡房屋的空間布局、水電供應等,並將之改建成安老院,以滿足人口老化帶來的需求。雖然本港的房屋問題難以短期解決,但及早籌劃才是深謀遠慮的施政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