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裁員】政府應創造更多工種及就業機會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國泰航空宣布裁員,5,300名駐港員工痛失飯碗,相當於把失業率推高0.1個百分點,更壞的是隨着政府保就業計劃即將完結,相信會有更多人加入失業大軍。就在國泰公布消息後,有地產代理向空姐招手,算是雪中送炭,但卻折射出地產經濟主導下的困局——打工仔職種選擇太少。

航空業在疫情肆虐下難以倖免,國泰裁員可以說是大家早就預料的。但在歸咎天災之餘,政府其實也有很大責任,因為它沒有意識到要為優化經濟結構作出必要的改革,以致香港的體制根本不是在創造和升級就業,而只是「坐食山崩」。

就在國泰宣佈裁員同時,由新世界和港鐵合作發展的大圍站上蓋項目柏傲莊I,首輪推售的391伙在短短兩日內沽清,這就不免令人看清,基層面對疫情毫無招架之力,但「高端人口」的資本累積卻幾乎不受疫情影響。這種對比清楚揭示香港這個發達城市的社會不平等究竟有多麼嚴峻,財富未能透過勞動市場合理分配。

回看過去三、四十年,香港經濟結構愈見扭曲,即使GDP在這段時期內有所增長,但除了一些懂得投資的「精明人」,多數市民基本上與資產增值無緣,再加上工資受通脹等因素擠壓,「打工仔」總是在一遇到天災人禍時便淪為「炮灰」,空姐、地勤人員的徬彷可謂揭示了這一真相。

+18

產業改革長期缺位

根據港府的「路徑依賴」思維,它會覺得裁員只是企業迫不得已的「商業決定」,只要等到疫情完結,市道便會恢復暢旺,屆時航空公司就會重新招聘人手,過程中政府無須過度介入。這是懶惰、更是不負責任,因為在容許市場自行調節的邏輯下,畸型的經濟結構沒有被調整,情況就像「沙士」後經濟表面上恢復,但遇到新冠疫情飲食業從業員又再首當其衝一樣。負責任的政府應在危機後思考有什麼可以做,特別是要擺脫經濟結構過於單一的弊端,嘗試通過調整經濟結構,為經濟發展開拓更多新空間和提供新動能。

自從疫情爆發以來,航空業、旅遊業、飲食業、零售業從業員實際上在放無薪假,他們想工作,卻苦無工作機會。作為短期措施,政府通過派錢和保就業計劃提供援助,這是可取的。但長遠而言,政府必須突破派錢和保就業之類的救濟式思維,應該運用行政主導優勢,動用充裕的財政儲備實施經濟改革,特別是在傳統地產、金融產業以外,大力在創科、醫療、環保等層面孵化新興產業,藉以吸納失業人口。只要有了新產業,也就會有新就業、新財富。試想,如果港府早在「沙士」之後便懂得推動產業改革,現時失卻飯碗的航空業從業員便有了投身地產業以外的選擇,這對社會的健康發展有莫大裨益。

老子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意思是禍福互相依存、互相轉化,壞事可產生好結果。社會面貌要煥然一新,關鍵在於政府是否意識到必須摒棄舊日思維,利用疫情這壞事帶來的契機,主動扛起推動產業改革的重任,從而達致為社會創富、落實長治久安的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