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改革稅制增加開支 公帑必須用得其所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周日(20日)就2月下旬公布的《財政預算案》展開公眾諮詢。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當局在疫情期間雖然仍會維持逆周期財政政策,惟財政儲備目前已創回歸後新低,故需要考慮調整稅率或開徵新稅。稅制改革多年來流於討論,港府此次是再一次聊備一格,還是會藉此危機付諸實行,並藉此改革解決貧富差距?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於明年2月出爐,但由於本港經濟依然受到疫情濃罩,政府財政收支在經濟下行時就顯得格外重要。本港去年至今先後受到社會運動和疫情衝擊,當局推出各項紓緩措施後,2020至21年度預算政府總開支已高達7,311億元,不但較上個財政年度大增約兩成,更使至財政儲備已由28個月的政府開支急降至約13個月。

稅制結構關乎社會公平

疫情消退乃是經濟回復正常的必要條件,但即使如此,香港經濟仍有其結構性問題需解決。此次疫情危機曝露的公共財政弱點,須當局正視。由於本港屬開放型經濟體,稅基狹窄,政府收入容易受外圍經濟波動影響。每當經濟受激擊時,政府的稅收和賣地收入將會大為縮小。即使本港的疫情未知西歐般嚴重,本港的經濟全年預測收縮仍達6.1%。因此,政府在諮詢文件不但指明要開源節流,審慎使用儲備,亦提及「考慮開拓新的收入來源或調整稅率」,自有其理據。

據政府資料顯示,利得稅是政府最大的經營收入來源,其次則是薪俸稅和印花稅,而地價收入則是非經營收入的主要來源,四者大約合共佔2020至21年度年度政府總收入的67%。但是亞洲金融危機、科網泡沫爆破、SARS、金融海嘯,以至是次的疫情可見,每當本港的GDP受外圍環境影響急跌,政府總收入遞減率往往有過之而無不及。即使本港經濟將於明年逐步回復正常,但社會老年化、少子化趨勢長遠亦會構成公共財政重擔,稅制改革應盡早提出。

當下經濟前景未明,商界、市民抗拒稅改可予理解,但改革仍可按漸進原則推行。例如,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認為,政府除了可以考慮發債融資,亦可增加博彩稅稅率;而中大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認為可從股票印花稅入手,因為大多稅款並非由港人繳納,即使微調已有可觀收入。儘管新增稅項定必難有共識,但影響較少,亦不失為是可行選項。

不論改革方向如何,也應朝按累進稅原則方向而行,這才能阻止社會結構矛盾繼續發酵。一如迪士尼承繼人Abigail Disney等80多名富豪本年7月發表聯署信所言,COVID19引起和揭示的問題,永遠無法通過慈善來解決,並支持開徵「富豪稅」。儘管這立場看似有違其階級利益,但他們的出發點不僅是憐憫和同情貧苦大眾,還深明滿足基層基本生活所須與社會穩定的關係。但即使建制派成員亦認同此迫切需要,自由黨黨魁鍾國斌卻大聲反調,表明開徵新稅並不可行,顯然仍未擺脫狹隘的階級利益思維,無視社會長遠發展所須。不患寡而不均,本港諸多的社會問題中,有不少是因循守舊的公共理財方式所致。

社會訴求:改善貧窮不均

事實上,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香港社會對於改革公共理財的呼聲一直甚高。以保就業計劃為例,其斥數百億元巨額資助僱主,惟實際上真正能受惠的僱員有限,不少公帑最終給企業自肥。又如政府拒絕制定失業救濟金,直接幫助市民渡過難關。這些訴求反映了滴漏經濟學的不足,以及香港社會保障網之不完善。如今財政司司長展開公眾諮詢,若然他有心聆聽社會訴求,應明白其亟需財政改革,支援低下階層改善生活,收窄貧富差距。

在自由市場至上的美國,雖然其赤字及國債龐大,遠超香港水平,但拜登的候任經濟團隊仍主張增加開支,透過加稅來提高最低工資、推動產業政策等。香港政府是否仍會墨守成規,坐視社會基層困境及貧富懸殊而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