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檢測與追蹤疏漏 不被罵官員不認真?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即使香港的活動限制措施相當嚴厲,新冠肺炎疫情下降趨勢未見明顯。政府的抗疫把關工作可說是「半桶水」,在邊境把關、檢驗、追蹤三方面疏漏處處,直至日前問責官員在深圳與國家衛健委商討後,加上醫學專家在媒體抱怨後,抗疫工作才見認真。官員為何似乎要被督促一番後才有感悟?對社會各界的諫言卻一直愛理不理?

袁國勇在周日(27日)透露高危群組的深喉唾液樣本中,3%不含人類基因,相信為水喉水。雖然另有意見指不需過分憂慮,一來比例不算多,二來可以依法追究違規者,但此過失不能輕視,始終高危群組的染疫風險較一般人高,萬一他們本身染疫而隱瞞病情,禍延社區。在同日的疫情記者會,衛生防護中心承認情況不理想,但只回應研究具體處理方法,意味着政府本來沒有打算跟進。

第四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當中「跳舞群組」截至12月17日已經有727人確診。政府刊憲要求曾到指定場所的人要接受強制病毒檢測。行會在12月8日通過立例行政會議提供明確的法律框架,讓政府發出「限制與檢測宣告」,要求檢測人士期間留在指定處所,直至所有人得知檢測結果方可離開。圖為葵盛西邨。(羅君豪攝)

交假樣本後果可大可小

檢測過程疏漏已非孤例。日前市民抱怨收不到陰性檢測結果,如今又被踢爆檢測樣本失準。疫情由年初至今,政府一味着重「交數」,增加檢測量,卻不同時改善和監督檢測流程,絕不可取。到了周一(28日),政府才放風向強制檢測樓宇住宅設流動檢測站專人採樣,可望亡羊補牢。

在追蹤工作方面,袁國勇抱怨過程緩慢,建議動用萬名紀律部隊人員協助追蹤,包括上門尋找接觸者、留樣本和檢疫,對象還包括接觸者的接觸者。

薛永恒(左二)、韋志成(左一)及黃永光(右一)到荃新天地商場,聽取茶餐廳店長講述應用「安心出行」流動應用程式的好處。(市建局提供)

追蹤速度跑輸病毒

坊間輿論集中在萬人和紀律部隊,但重點應該是第二層接觸者。除了內地,越南也是靠識別傳染鏈,隔離接觸者而成功控制疫情的例子,當地政府要求接觸者的接觸者居家隔離,每個個案的追蹤人數可高達200人。隔離要伴隨檢驗,而且要既快且密,毋須等待病發才做。在醫學層面而言,第二層接觸者確診比例是分析疫情的有用指標:當比例上升,表示追蹤工作墮後,被病毒傳播速度拋離。可惜,現時愈來愈多源頭不明的個案,這既反映病毒滲入社區,亦可能是個案之間傳播鏈未發掘出來。

除了人肉追蹤,應用程式也可發揮作用。新加坡推出TraceTogether記錄和追蹤接觸者,當地主事的軟件工程官員指出,程式縮短了尋找接觸者的時間,由四天減至兩天,接觸者當中有一成在隔離期間成為確診者,證明程式抗疫有一定效果。世衞對追蹤和隔離接觸者的建議時間上限為三天,而牛津大學的數學生物學家Christophe Fraser建議,只有一天內把七成新增個案隔離,以及追蹤到七成接觸者,才有機會減慢傳播。

12月25日,商場的聖誕節人流都減少。(高仲明攝)

政府須爭取市民信任

現時超過40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推出追蹤接觸者的應用程式,但今年8月一項國際研究發現,在19個國家當中,大概有四分之一受訪者不傾向參與任何追蹤感染者的工作,主要原因是不願政府或科技公司得悉行蹤。本地出品的「安心出行」應用程式至今有40萬下載量,對照人口比例不算高,反抰部分港人對「安心出行」抗拒。誠然,不信任政府的現象在世界愈趨普遍,政府能夠做的是以抗疫成效和透明來說服民眾配合施政。就「安心出行」而言,港府應完整開放程式碼,只索取必要資料,爭取更多港人下載使用。

第四波疫情發展至今,各個步驟也有漏洞,醫學專家表失望,香港市民則感受最深,因為今年聖誕節和除夕只能淡淡度過。接下來的農曆新年,我們能否稍稍回復社交活動,團圓聚餐,外出消遣,就要靠這幾星期官民齊心協力,做足各項檢測、隔離、追蹤步驟,不容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