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福琴行光榮結業 「香港製造」的最後吶喊?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成立於1916年,至今經營超過一世紀的曾福琴行在上周三(13日)宣布光榮結業,表示「琴行見證了香江的百年盛衰,現在是時候跟各位道別」。曾福琴行的結業,讓不少市民再次記得原來本港鋼琴也曾經「Made in Hong Kong」,疫情之下再有一家百年老字號倒下,香港製造的名堂在未來應該如何復興,也值得社會深思。

根據曾福琴行資料,琴行創辦人曾福先生於1883年廣東清遠縣出生,十九世紀來港後受僱於羅便臣鋼琴公司,後輾轉遠赴英、美、法、德學習造琴技術,並於1915年獲取美國密西根鋼琴調音學院文憑後,於1916年正式返港,在灣仔摩利臣山道開設首間曾福琴行,提供鋼琴調音、維修服務,及後琴行更自行生產摩利臣(Morrison)牌子鋼琴,外銷至英國、東南亞、澳洲及新西蘭等地。

曾福琴行的歷史地位,不止在於其北角開設的廠房使琴行街因而得名。它們有份製造的摩利臣鋼琴,也在中西文化交流之際間接擔當起橋樑角色。據廣州市資料所載,1950年代間的廣州鋼琴廠便曾以香港摩利臣鋼琴為藍本,製作出第一台「珠江牌鋼琴」。香港過去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透過一部鋼琴更可見一斑。

曾福琴行光榮結業,它過去的發展步伐也無疑是香港經濟的照寫。(曾福琴行官網圖片)

復興「香港製造」 發展本地產業

香港過去原來有過「香港製造」的鋼琴,在曾福琴行宣布結業之際,也勾起不少港人回憶。曾福琴行光榮結業,它過去的發展步伐也無疑是香港經濟的照寫,曾福琴行在50、60年代間增售其他種類的西洋樂器、各類電子樂器,同時開始經營音響器材業務,承接着同期西方音樂文化的進入。

不過隨着亞洲的樂器製造技術進步,香港的鋼琴製造業在70年代亦逐漸失去其領導地位。據1976年的報章報導,當時南韓、台灣、菲律賓等國家不斷推出平價鋼琴,本港另一琴行「華聲」已成唯一鋼琴外銷商。及至八十年代曾福琴行停產鋼琴,摩利臣鋼琴的故事也暫告一段落。

疫情之下再有一家百年老字號倒下,香港製造的名堂在未來應該如何復興,也值得社會深思。(資料圖片/曾鳳婷攝)

曾造就一代香港製造的曾福琴行,即將跟隨摩利臣鋼琴一起走進歷史。社會在為「Made in Hong Kong」感嘆同時,它也正是讓社會反思推動本地製造的契機。本港經濟自1960年代由農業經濟過渡至製造業,1990年代製造業又過渡到服務業,如今本港產業明顯過度集中在金融業,不少人只能靠金融市場或物業買賣而致富,經濟動力有限。香港政府在推動青年多元就業、產業多元發展之際,香港應如何重推失色已久的「香港製造」,有待香港政府推出具遠見、具野心的產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