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5000元消費券令社會充滿疑問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地經濟仍受疫情影響,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中的派糖措施再成市民關注焦點。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周三(24日)宣布將向合資格的18歲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及新來港人士,分期發放總額5000元的電子消費券,預計可惠及約720萬人,涉及約360億元的財政承擔。消費券措施討論接近一年,但直至新一年預算案公布仍然細節欠奉,香港政府這一年來到底做了甚麼?

去年1月本港尚處疫情初期,當時的《財政預算案》前已有如自由黨及新民黨等建議向市民派發消費券。身兼行政會議成員的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當時表示,「如果經濟變得更差,未來數月政府亦要出招救市,屆時亦要動用數百億,為何不現在就派消費券?」惟當時有政府人士指消費券是新事物,一切由零開始設計需時,認為派錢才是最快捷方法。

消費券措施討論接近一年,但直至新一年預算案公布仍然細節欠奉,香港政府這一年來到底做了甚麼?(張浩維攝)

討論接近一年 市民繼續等待

社會怎料一年過去,消費券的落實進度依然接近零。政府交出的《預算案》沒有執行細節可言,例如未知以哪個「儲值支付承辦商」協助發放,分五期發放的安排也未經最終確定。而這份《預算案》其實早於去年12月開始諮詢,經民聯、工聯會、自由黨再次要求政府派發消費券,自諮詢期至《預算案》正式發表之間有近三個月時間,為什麼重點政策卻會如此空泛?

《預算案》拋出的計劃欠缺細節,令市民對此生出不同疑問。消費券目的既為鼓勵市民消費,但若政府是以Payme、八達通等作為消費券的發放形式,到底消費券是以券的形式流通?抑或是以錢的形式流通?市民可以用「券」做甚麼,不可做甚麼,本身也需要政府為「消費」定下明確定義。若消費券可以讓市民在支付程式中折現提取,最終也可能只是變相增加市民儲蓄,難言達到吸引市民消費的效果。

司長表示過去一段時間在香港居住的香港永久居民、來港定居的新移民,也合資格申請。(張浩維攝)

派發資格成疑 未集中幫助基層

另一方面,派消費券的資格也為人關注。司長表示過去一段時間在香港居住的香港永久居民、來港定居的新移民,也合資格申請。但過去一段時間是指多久呢?他在立法會發言時表示預計多達720萬名18歲以上市民受惠,難免令人好奇其準則寬鬆。

再者,政府的派錢措施本應以基層優先,但現實中資格審批往往需時,以致政府難以實行。去年政府宣布不分入息或資產派發一萬時,亦花了約四個月才到市民手中。今次派發消費券,竟也預期要到暑假市民才能登記申請。其實政府早應研究在發放消費券的同時,輔以電子化的資格審批程序,讓收入較少的基層市民(如月入低於港人中位數的人)可獲更大銀碼的消費券等。

如今第四波疫情有消退跡象,疫苗接種亦即將展開,消費券能否早日落實,有效地刺激經濟作用,社會最多只能抱觀望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