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復甦的路上要警惕另一場金融風暴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環球股市上周出現恐慌拋售,港股上周五(26日)下瀉逾千點收市,全周累計跌逾1600多點,是為去年三月以來最大跌幅,而台灣、韓國、日本和美國等地股市的表現皆見疲弱。不少論者將大跌市歸咎於美國債息抽升,也反映市場預期量化寬鬆終將走進入尾聲。當前美國的難題是在於如何在通漲升溫、「收水」速度和避免金融市場波動中找到微妙的平衡,易受牽連的香港亦必須對此有所警惕。

上周美國債券息率飆升,10年期國債盤中一度升穿1.6厘,並創下去年2月全球疫情爆發後的新高。在環球投資者重新配置資產的影響下,亞洲股市上周五承接美股的跌勢,台灣、韓國、印度和澳洲股市分別挫3.03%、2.8%、3.8%和2.35%,而港股亦在期指結算日暴跌逾千點收市。

圖片來源:路透社

債券是市場的水晶球?

上世紀80年代,經濟學者雅德尼(Ed Yardeni)曾以「債券警示」來描述債券的市場功能。他不但認為債券投資者的決定足可反映市場對經濟前景的判斷,更稱投資者可借買賣債券對政府的財金政策評價。假如投資者認為政府將會推出刺激起通脹的政策,投資者則可藉着出售債券,讓債息與預期通脹率逐漸看齊,並成為投資回報的基準指標。

隨着美國眾議院通過1.9萬億美元抗疫刺激經濟方案,這會否令美國通脹急劇惡化,成為市場最大焦點。前財長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及英倫銀行首席經濟師霍爾丹(Andy Haldane)先後表達憂慮,擔心通脹這頭猛獸一旦出籠便難以控制。有論者認為拜登派錢的總額之大,或會刺激起實體經濟需求,並使通脹升溫,迫令聯儲局須加快「收水」步伐,以防惡性通漲重臨。另一方面亦有論者認為, 歐美疫苗分發和接種工程大致暢順,經濟活動有望在年底逐步正常化後,聯儲局就有正當理由結束量化寬鬆。不論是那套劇本,鑑於過去一年環球大牛市是由資金盛宴推動,故投資者對「量化緊縮」自然會百般抗拒,債息抽升等風吹草動皆容易觸發市場波動。

事實上,金融市場因量化緊縮預期升溫而出現大幅波動並非首次。2008年金融海嘯後,聯儲局首次動用量化寬鬆救市,縱然那次規模遠較疫下的少,但也使美國以至環球股市迎來一遍榮景,就像當下金融與實體經濟背馳的現象。可是,當聯儲局前主席伯南克在2013年首次提及量化緊縮,美債率亦隨之顯注反彈,故與上周環球大跌市甚有相似之處。

有序放水是最大考驗

儘管不少人認為疫下經濟挑戰前所未有,量化寬鬆乃是必要之惡,以及美元和美債皆是各國主要的儲備貨幣和資產,但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由疫前的4.2萬億美元,暴增至當下7.6萬億美元,這現狀始終難以維持。另加上近年環球股市的榮景僅是由資金泛濫所推動,完全跟經濟前景沾不上關係,而部分科網股和虛擬貨幣更被炒至離地估值,長遠難以維持升勢。故餘下的問題只有如何有序地「收水」,以減低市場的波動。

觀乎2010年初到2020年初的數據,美國的消費價格指數(CPI)年均增幅為1.7%,這反映量化寬鬆的資金大多只流向金融市場,不必然會為實體經濟帶來惡性通脹,反而當局更須注視債息爬升過快所帶來的影響。在環球資金過多下,不少企業以低息申領貸款,渡過是次經濟難困,但債息急漲也會令這些企業的利息開支上升,並構成資金鏈壓力,或會埋下債務危機的種子。尤記得伯南克在2013年首提量化緊縮後,他不但屢次向投資者說明其規模和路線圖,以釋息市場疑慮,後來更在2018年才開始加快利率正常化的步伐,以便讓市場有足夠時間消化逆轉中貨幣政策。反之,當前疫情尚未遠去,已有不少人預料聯儲局將於明年收水,時間上無疑比金融海嘯後來得冒進。

低評級的企業垃圾債最近已跌到4厘低位,GME等股票也被不合理炒高,說明投資者偏好高風險選擇,市場已經過熱。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債息抽升抑或聯儲局的量化寬鬆政策改變,都容易觸發市場震盪,甚至觸發另一種金融風暴。不論是美國當局抑或香港政策,都必須對此有所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