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333」方案較有利於大局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全國人大上周通過授權人大常委會修訂《基本法》附件,以修改香港選舉制度。港澳辦常務副主任張曉明本周在港聆聽各界意見。修例其中一個重點在於立法會的組成,亦即直選、功能組別及選舉委員會的議席分配。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晨說明修例草案時,曾提及選舉委員會要產生「較大比例」的立法會議員。但上周全國人大的正式決定只規定立法會議員每屆90人,「通過選舉委員會選舉、功能團體選舉、分區直接選舉三種方式分別選舉產生」,並沒有對議席的具體分佈作出規定。

辯證而非線性 避免過猶不及

一些保守派或以為選委會的議席愈多愈好,但立法會的組成不宜簡單地以線性理解。政治制度的設計要取得平衡,以免過猶不及。正如香港特區從來都是辯證的產物,既要尊重一國主權,亦要兼顧兩制差異,政治制度既包含中央的全面管治權,同時亦要保障香港的高度自治權。

事實上,是次由全國人大授權,人大常委會修改《基本法》附件,本身已充份彰顯中央在香港政制發展上的主導權。香港社會應已意識香港不是獨立國家,並非擁有主權的政治選舉,而是在「一國兩制」下的選舉,其制度需要符合國家規定。

與此同時,由中央制定《港區國安法》到修改選舉制度,香港社會亦已經體會到中央主權及紅線所在。「和理非」不但需要時間消化政治變化,更要修復撕裂的空間。若然修例只為了確保立法會的政治穩定,而忽略了社會主流的聲音,只會難以團結社會大多數,最終亦得不償失。

團結社會主流 中間派利穩定

在香港寬闊的政治光譜中,廣大「和理非」與勇武派本來就是不同的群體,前者並不打算挑戰國家主權,也不支持激進暴力手段。反修例衝突距今已一年有多,各界應該從亢奮的氣氛中走出來,理性看待不同群體的聲音及訴求。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最近指出,只要「與反中亂港分子劃清界限」,「對國家、對內地存在各種成見和偏見」的人也可以「積極參與香港治理」,便顯示中央也明白「和理非」及溫和民主派不是敵人,而是香港的一份子。

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1984年10月在北京接見香港國慶訪京團時,曾經說:「由香港人推選出來管理香港的人,由中央政府委任,而不是由北京派出。選擇這種人,左翼的當然要有,盡量少些,也要有點右的人,最好多選些中間的人。這樣,各方面人的心情會舒暢一些。處理這些問題,中央政府從大處著眼,不會拘泥於小節。」鄧小平所說的「中間的人」和「有點右的人」,當然也包括今天同情示威者但不打算挑戰國家主權的溫和派。因此,我們的政治制度必須從大局考慮,吸納溫和聲音,包容更多人士。改制並不是為了懲罰香港市民,而只能是為了「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曾經說,管理香港的人「最好多選些中間的人」,「各方面人的心情會舒暢一些」。(資料圖片)

根據全國人大的決定,新設立的資格審查委員會將負責審查並確認候選人的資格,合資格者亦要獲得選舉委員會的提名。換言之,這兩重機制既能確保候選人擁護《基本法》及「一國兩制」憲政原則,亦要令候選人得到較多人的政治認可,本來已能將激進聲音及分離勢力排拒在權力機關之外。在這個大前提下,立法會組成宜鬆不宜緊,應顯示出其包容性。

坊間盛傳的「234」方案無疑是較為霸道的。它雖然能彰顯中央的全面控制權及對修例的主導權,但不必要地削弱了直選議席及功能組別的政治影響力,令到立法會幾乎由選舉委員會所產生的議員控制。「234」方案既不會得到主流「和理非」的支持,也沒有為積極理解「一國兩制」留有空間,最終是得不償失。

改革以致善治 重建政治互信

相比之下,「333」方案讓直選、功能組別及選舉委員會各佔30席。對比目前直選及功能組別各佔35席的安排,「333」方案已經相當強勢。但它同時能讓三類議員平起平坐,尤其是政府的議案需要過半議員支持方能通過,直選及功能組別議員的支持因而保留了一定程度的政治影響力。因此,「333」方案將提供較大空間,讓社會認識及理解中央是次修例的用意,也有利「和理非」與中央重建政治互信。

從宏觀角度看,修改選舉制度只是第一步,用以恢復立法會的穩定,及將街頭政治摒除在權力制度之外。但要真正令香港走向善治,還要第二步、第三步,包括行政長官與問責官員必須承擔責任,針對香港的深層次結構矛盾作出改革。民粹的聲音過去乘風而起,正是因為香港社會及經濟百病叢生,政府管治無方。所以當政府能達致善治,這將同時有利社會正面認識「一國兩制」。從這個角度看,官員及建制派切勿以為可以繼續庸碌怠懶,實情是正正相反,他們以往將無法再諉過於人,將面對社會更直接、更全面的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