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寶龍談中美矛盾 香港如何愛國護港?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星期二(4月15日)在香港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以視像致詞,相較去年對香港完成廿三條立法後的肯定和展望,今年正值特朗普政府發動關稅戰,以至巴拿馬港口交易風波未息,夏寶龍語氣明顯更為嚴肅。其致詞強調了中美之間的結構矛盾,值得香港回答如何在當前環境下作出貢獻。
「75年前,帝國主義侵略者把戰火燒到了新中國的家門口」,夏寶龍談到那場被迫打響了新中國的立國之戰,抗美援朝的歷史已經成為當今中美博弈的參照。「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這句名言出自抗美援朝的歌曲,「中國人民深知,對待侵略者,就得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同他們對話,這就是以戰止戰、以武止戈,用勝利贏得和平、贏得尊重」更是國家主席習近平2020年抗美援朝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中美衝突非朝夕 抗美歷史的迴響
1950年10月,毛澤東論到朝鮮局勢,認為美軍搞垮朝鮮後縱然不渡過鴨綠江,中國東北也時常面臨威脅,美軍戰機更不停「誤炸」鴨綠江以北的中國領土。若然當時對朝鮮問題置之不理,美國必然得寸進尺,這是毛澤東名言「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之由來。至於夏寶龍說「丟掉幻想」,同樣是來自毛澤東。新中國即將成立之際,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既對國共內戰的責任置身事外,同時又對中國共產黨加以批評。毛澤東因而發表包括〈丟掉幻想,準備鬥爭〉在內多篇檄文,剖析美國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並告誡一些人不能處於被動,還沒有和帝國主義作長期鬥爭的決心。
夏寶龍在此時此刻大量引用抗美援朝的歷史,用意再明顯不過。糾纏於關稅數字或貿易逆差,只會把當前的中美博弈簡化成貿易摩擦,甚至以為可以在短期內化解矛盾。事實上,中美衝突的本質是根本性、結構性的矛盾,不是可以簡單通過談判或妥協解決。正如拜登領導的民主黨政府同樣對中國充滿敵意,特朗普只是作風更加魯莽、進取。即使四年後白宮再換人,美國的對華方針都不會出現根本性轉變。夏寶龍利用歷史強調美國的根本立場與意圖,既是在否定綏靖的可能,亦是從認識論的角度幫助香港社會抓緊定位,在世界百年不遇之大變局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昔日貢獻作用大 香港優勢今何在
在抗美援朝時期,霍英東突破封鎖、運送戰略物資,這毫無疑問得益於香港特殊的政治和地理位置,是銜接東西方的自由港,才有機會為新中國建設作出貢獻。夏寶龍又提到改革開放後,香港人率先北上投資、創造無數「全國第一」的輝煌事蹟,那則在於我們已經累積了與國際接軌的市場運作經驗、充裕的資金與人才網絡。
對比上個世紀多次對國家戰略作出重要貢獻,當前中美競爭白熱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組、地緣政治風險急劇升高,我們無法不問的是,香港還可以發揮什麼作用?香港當然不可以成為朝鮮或者鴨綠江,被美國利用以對國家加以圍堵,但在不幫倒忙之外,我們難道沒有積極的作用嗎?目前「脫鉤斷鏈」風險增大,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似乎受到挑戰。夏寶龍呼籲商界紮根香港、支持香港、投資香港,並把好的資源吸引到香港、留在香港,這既是對愛國情懷和企業責任的期許,但同樣令香港不禁反思,我們的獨特優勢還剩多少?在新環境、新挑戰下,香港是否找到新的定位與價值?
香港第一責任人 如何發展和改革?
在中央的慣常做法之中,要求從來不會只停留在口號層面,而往往具備方法論,蘊含着清晰的政策導向。這是為什麼總理李強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強調要實施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這也是為什麼特區政府是香港的當家人,治理香港的第一責任人,除了要履行好維護國家安全的憲制責任,也要切實解決發展改革中的矛盾和問題。商界要同舟共濟,邏輯上必然需要政府通過制定政策,扮演更積極的引導者和賦能者。
特朗普發起的經濟戰爭令國際格局丕變,多個政府都已動起來全力應對。在新加坡,繼總理黃循財發表演說後,國務資政李顯龍周一(4月14日)也擘劃他們的應對藍圖,包括如何主動外交、維護多邊體系、開拓新夥伴關係,如何從生活援助到企業轉型支持國民,以至承擔起心理建設和凝聚社會的責任。我們既然知道要丟掉幻想,面對美國的長期圍堵,香港就不應該以為可以置身事外,也根本沒有這個機會。特區政府這個當家人是否已經準備好發揮更強的調控和引領作用,以確保經濟韌性以及團結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