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resso加橙汁」可以挽救結業潮?
大班麵包西餅紮根香港逾四十年,由1984年創立至今,其首創的冰皮月餅風靡一時,「大班」與「冰皮」幾乎成為同義詞。然而,其由早幾年的經營問題,到後來賣舖套現以求資金周轉,卻依然遭業主入稟追討欠租,單是旺角分店便被指欠租逾40萬元。大班最終在周二(24日)宣布即日全線結業,大概已在市場預期之內。停業通告表示「近期受到很多難以預計且不可抗拒的衝擊」,部分問題固然為其獨有,但經營困難、成本高昂卻是很多商戶的困難。
由沙田名店富東閣,到上環備受追捧的薄餅店,再好的商譽似乎也敵不過殘酷的現實。地產代理商的最新數據顯示,四大核心區已有近900間商舖拉下鐵閘,空置率攀升至12.1%的四年半新高。而且這場危機已不只是食肆和零售業,員工逾2000人的龍頭保安公司「國民警衞」近日亦走向清盤,經營困境正向各行各業擴散,形成系統性風險。
多少麵包交租?多少薄餅白做?
問題核心,毫無疑問在於租金成本。以大班在旺角的分店為例,其每月9.5萬元的租金,意味著每日要賣出幾多個麵包才剛好夠交租?決定放棄續租的上環JACOMAX薄餅店,面對的是高達20萬元的月租,每天有多少生意額只是徒勞地為業主「打工」?
參考近期的承租例子,銅鑼灣駱克道1000呎地舖月租20萬元,其高達200元呎租或許可以歸因其核心地段的價值。但大圍金山樓一個1960呎地舖,每月也要26萬元,呎租逾130元。再看天后清風街的食肆、旺角洗衣街的地舖、尖沙咀金馬倫道的藥妝店,呎租動輒在80元以上。想以較低的租金入場,「劏舖」呎租卻高達幾百元;想呎租便宜一點,但數千呎大舖的總租金要幾十萬。這種兩難的現實,令許多中小型商戶一臉無奈。
昂貴租金與降級消費的共同衝擊
市道不振,常歸因於港人北上消費。雖然有經濟學者認為此舉沒有「擠壓」本地消費,並以電子支付數據指出市民在內地買服務、在香港買商品,但無可否認的是,香港人的總消費力和時間是有限的。數據顯示,居民境外開支上升,而本地消費開支同步下跌,就是此消彼長最直接的證據。市民消費降級,「兩餸飯」逆市擴張。對性價比日益重視,一頓美酒佳餚可能已不如一盒四十元的飯盒吸引。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高昂的租舖成本必然成為最沉重的包袱,嚴重削弱本地商戶的競爭力。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卻在此時以「Espresso加橙汁」為例,鼓勵商戶提升體驗。此番言論,姑勿論有如責怪受害者,完全無視商戶被租金壓得喘不過氣來,更重要的是我們的食肆、小店難道沒有創新,沒有精益求精嗎?陳茂波以快餐店生意增長,從而得出「很可能是看你怎麼做」的結論,但「兩餸飯」靠賴舖租回落才得以逆市開店,對於這個事實司長又為何隻字不提?如果連商舖都守不住,租金都交不起,我們還如何空談創新?
需要財政司抑或咖啡師?
如果我們迴避租金成本,當然可以要求商戶「創新」,製造「打卡價值」,令原本的產品可以賣得更貴。但對於麵包店、茶餐廳、民生小店而言,它們有多大的空間去進行這種高溢價的「創新」?即使小店已經扭盡六壬,惟每一杯咖啡、每一個薄餅的定價中,都包含了一大截「租金附加費」。再多的「創新」,也難以令價格在市場上變得合理,香港又如何有競爭力?
「Espresso加橙汁」的建議或許不是問題,問題只在於陳茂波作為財政司司長——而非咖啡師——真正應該操心的是什麼。當前的市道逆境源於成本結構問題,令我們的經濟在下行周期以及面對外部競爭時,沒有足夠的空間應對。如何改革土地政策、城市規劃以至是租務條例,以宏觀政策引導市場健康發展,平衡業主與租戶利益,才是財政司司長要操心的問題。調整本港的成本結構,為所有企業提供一個有競爭力的營商環境,是政府的職責,也是《施政報告》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