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會與港姐,不都是「參選」?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年輕的委任區議員報名參選香港小姐,很可能是其人生第一次公開參選。不論將來會否轉戰地方選區,抑或打算鋪路參選立法會,在鎂光燈下面對公眾都是必要歷練。從政者作為公眾人物,在現代社會中有時候跟名人相差無幾。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陳穎欣在YouTube上是一名KOL,訂閱量超過三十萬,由陳冠希花邊新聞到伊朗與以色列的地緣政治,只要有「流量密碼」就無所不談。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的Instagram追蹤人數超過三萬,每逢節日上傳個人照,總會為其贏得傳媒報道、市民轉載。

莊雅婷自言「初衷很簡單」,就是想「更好地借助這個平台建立市民對我們工作的認識(尤其青年人)」。然而有趣的是,港姐選舉的主要觀眾群是誰?還有多少年輕人在收看傳統電視台?區議員希望接觸年輕人,但辦事處恆常到訪的是老人家,幫他們弄電話、辦網購。年輕人面對升學問題、就業困難、租屋以至是精神健康等,誰還會親身走進辦事處,而不是上Threads、看連登?今時今日資訊爭分奪秒,公眾和媒體根本沒有時間等待「真相」浮現。圍繞選美的輿論只要傳開,社會觀感就大局已定,區議員以至政黨只能處於被動解釋的位置。

要流量,更要政策回應民意

經營Instagram、有逾四千人追蹤的莊雅婷,或許已經比不少官員和議員「前衛」。後者由宣傳政策,到推廣國家安全,依然停留在Facebook專頁上「行禮如儀」,無視年輕人就連Instagram都已開始嫌棄,主場轉移到了其他社交平台。無怪乎為什麼官員難以理解社會民情,不明白為何皇后山邨的食水即使「安全」,但瀝青黑點依然會激起民憤;他們也無法理解坊間的冷嘲熱諷,不知道與其說是有陰謀的「軟對抗」,倒不如說是香港人面對生活不滿,借題發揮嬉笑怒罵。

然而,KOL可以嬉笑怒罵,但從政者不能有批評而沒建設。從政者不論是區議員、立法會議員抑或是政府官員,職責始終是推動社會進步。他們首先要理解和感受市民的不滿,然後必須將這些不滿轉化為政策議程,用實際的制度改革來回應社會。這是為什麼中聯辦主任周霽甫上任即落區考察,並且指出地區治理的目標是發揮好「橋樑紐帶作用」,解決市民的「憂心事、煩心事」。亦誠如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對區議員所說,「千頭萬緒區議會,胸有大愛善良心,事無巨細皆為大,做好每件只為民」。

議員不能是薪高糧準的KOL

將於12月舉行的立法會選舉,周三(25日)已經公布了選區劃界以及名稱,相信各路人馬也在籌謀參選名單。但在知名度以至「貼地」之外,他們具備什麼政策所長?打算如何在議會內推動改革?舉例說,勞工及福利局正研究建立跨部門的照顧者資料庫,期望能「走在悲劇前」。立法會議員認為法律框架應該是怎樣?對資料庫的設計有何高見?知道照顧者面對什麼困難嗎?

區議員不是在辦事處等公公婆婆找上門——懂得來辦事處求助上網的,很可能已經算是相對幸運的一群。社會上有多少瀕臨崩潰的照顧者、有情緒問題的獨居長者?一間連鎖麵包店結業,一夜間二百人「手停口停」,二百個家庭失去經濟支柱。這些都是數據庫難以觸及的處境。區議員要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幫助市民,不只是說用什麼社交平台、怎樣增加知名度,更重要是主動走入社區,利用地區網絡,將「隱形」個案找出來。

從政者希望增加知名度,在情在理都自然不過,但說到底,從政者的知名度是建立在政策倡議和過往政績,來自於對社會民生的掌握和理解。薪高糧準、生活無憂的議員和官員,多少人真正知道小商戶如何在經濟逆境中掙扎,打工仔怎樣為生活奔波的疲憊?是否以務實、有力的政策回應社會需要,是兩種「參選」最根本的分別。可惜的是,從政者是哪一種「參選」,在不少市民眼中可能差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