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創新斗室」經驗 吸引人才須顧及生活成本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香港科學園「創新斗室」在本周三(7日)開幕,以較市價低的價錢出租單位給科學園租戶、培育公司負責人和非本地員工、科研人員,可是對於長遠吸引創科人才來港而言,這個規模甚小的「斗室」只算是杯水車薪,政府必須持續完善房地配套平抑香港生活成本,才有可能吸引更多人才來港。

「創新斗室」方案在2017年初由政府提出,2018年2月獲立法會撥款八億元。整個項目佔地僅0.28公頃,樓宇在2019年5月動工、2020年10月落成,現時正以試業期的形式運作,到今年6月才正式營運,合計可以提供511個宿位,當中單人房和雙人房同為248平方呎,月租分別7,000和8,000元,為市面同類單位租金的六成左右,初創公司或可再享優惠。

「斗室」只能止咳 高生活成本仍難捱

從「創新斗室」查詢入住者數目眾多一事來看,園區員工對於此類住房需求確實甚高。不過,現時科學園有約9,000名科研人員,假設當中有一半人符合租用資格,能入住者亦只佔其一至兩成,相信結果大部分人仍然只可望「室」興嘆。

這種情況無疑是香港長期忽視境外人才來港後生活困難的結果。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2020年《世界人才排名報告》裏,香港總體人才競爭力排在第14名,落後北歐國家和新加坡,生活成本排名更是低至第60名。另外,貿易發展局在2019年委託機構調查,受訪者普遍表示香港生活成本較大灣區其他城市高,難以在港挽留人才。作為一個置業困難和外派僱員住屋租金昂貴的城市,香港實際薪酬水平在調整生活成本後其實沒較內地及新加坡高出多少。

科技園公司創新斗室(InnoCell)開幕。(陳嘉慧攝)

事實上,許多創科企業都是由小做起,啟動資金難言充裕,自然無力津貼員工房租;甚至連員工自己也可能只是修畢學位不久,未必有辦法應付本港的昂貴住屋成本。

本應有地廣建人才廉租房

不過,政府始終都傾向由員工和聘用他們的企業自行安排住宿,主事官員頂多負責規劃住宅土地而已。以科學園為例,科研大樓毗鄰是劃出了一些中低密度私人住宅用地,當局起初打的如意算盤大概是以為科創企業人員有能力租住這些單位,豈料樓價租金在金融海嘯後持續飆升,現時園區附近一、兩房單位的月租動輒要1.3萬元,隨時佔去月薪三成甚至更多。

與香港相對照的是,不少外地城市政府一早已經推出各項優惠住房措施吸引人才。立法會研究文件綜合內地主要城市和大灣區城市的吸引人才計劃下的住屋福利項目,包括租房補貼甚至提供免租單位,單位面積可逾2,000平方呎,反觀香港現在居然才有首幢同類大樓落成,實在可謂姍姍來遲。

白石角區內以中小型單位銷售佔比最多,其中面積逾300至500平方呎的單位,售出1,736伙,佔整體約38%。(蔡偉南攝)

在跟上國際潮流發展創科園區的同時,政府必須帶有「超前思維」進行周邊規劃,透過調動鄰近土地用途來替進駐人才預留廉宜居所。可惜的是,港府官員明顯欠缺相關意識,例如在2015至2016年世界創科熱潮爆發初段,政府還只知道接連在科學園的白石角售出四幅地皮讓發展商興建豪宅;假若當時能夠撥出小部分地皮興建人才廉租房,能夠提供的單位肯定會較今天的「創新斗室」為多。

況且在科學園興建「創新斗室」亡羊補牢,雖然反映政府終於開始重視關顧人才生活配套,但是官員在規劃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時的同類項目卻仍未能在此一事情上展現「超前思維」。觀乎立法會文件,科技園第一期規模達54萬平方米,包含實驗室、高等教育和商業設施,但其「創新斗室」面積竟只佔當中1%,容納僅100宿位,實在太低估需求,政府應增加更多單位應付需求。

官員應一方面牢記在日後規劃產業發展,增強城市競爭力時,除了着重諸如基建、通訊等硬件配套外,還要提升生活質素,尤以興建廉租房以減輕生活成本。當然,此政策最好亦不應只優惠境外人才,而是遍及本地居民。畢竟高樓價和高房租是推高香港物價、加劇生活壓力的元兇。若人人不再為住房擔憂,定能有更多金錢、時間和精力發揮創意,培養更多創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