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指開埠以來最佳領袖 特首林鄭仍須努力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近日南海礁上再起波瀾,菲律賓外長洛欽在社交媒體爆粗,要求中國漁船隻從兩國有主權爭議的水域「滾出去」後,不及24小時迅即改變立場,先後向中國駐菲律賓大使,以及外長王毅致歉,稱之外交偶像。至於因強制在港37萬菲傭檢測甚或接種疫苗的特區政府,同樣捲入外交風波。本來洛欽批評特區政府做法涉及歧視,及後竟大讚林鄭月娥為中國在鴉片戰爭輸掉該島以來香港最好的領導人。洛欽話中有話,當中多少是真情多少是嘲諷見仁見智,不過香港自1841年開埠以來,歷任28任英國總督、兩任日本總督、四任特區首長,林鄭在歷史排行第幾,尚待春秋之筆所評定。

當然林鄭月娥的排名,或許不會低過因捐稅過重與本地鴉片煙商勢成水火而黯然下台的戴維斯、因鼠疫肆港而欲改革潔淨局而舉行公投反而適得其反的羅便臣、在省港大罷工期間拒不讓步甚至密謀出兵推翻廣州左派政府的司徒拔,甚或是三年零八個月期間的日治總督磯谷廉介。不過比起不少港督,如軒尼詩、金文泰、葛量洪、戴麟趾、麥理浩、衛奕信等,在位已三年又三百多日的林鄭,似乎學習之處還有許多。

在此特區政府被指歧視外傭之際,或令人懷緬第八任總督軒尼詩任內的平權政策。軒尼詩本為愛爾蘭人,一直對愛爾蘭自治有所同情,來港時亦對本地華人遭遇的不平等對待感同身受。其上任之初便廢止華人於中環買地、起樓、營商的禁令,又准許香港華人歸化英籍成為英國公民,更力排本地英人的強烈反對,破例提拔伍廷芳為首位華人定例局議員,大幅提升華人地位,更在其任內亦廢除九尾鞭笞刑如此不人道的刑罰。

如今英人治港時代已遠去,香港華人當家作主,然而香港人就怎對待少數族裔?疫情爆發以來,少數族裔聚居的佐敦淪為疫區,暴露政府對少數族裔的支援嚴重不足,令之生活環境植為惡劣,隔離期間又沒有為之提供清真食物被批評為處事不周。而強制外備檢測甚或接種疫苗,亦被指以工種為幌子,實質針對非地人,議價能力較低的少數族裔。而近日遭解僱的利君雅雖為少數族裔融入主流社會的成功例子,但這樣的例子又有多少,社會心知肚明。

+2

解決危機 平衡利益

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革命熱潮風起雲湧,各地工潮此起彼落。司徒拔以由外國勢力策動為由,對工會寸步不讓,不願與廣州政府展開對話,結果使大罷工陷於膠着,工人進行鎖港斷絕交通,工廠商店陷入停擺,市面供應困難、物價飛漲,香港成了臭港、餓港、死港,直至金文泰接任後改轅易轍改以懷柔政策,又藉本地華人領袖羅旭龢、周壽臣等向廣州國民政府接觸,並爭取本地輿論認同,最終方解除工潮,令港府渡過一場危機。

同樣地戰後葛量洪面對大陸變色,韓戰開打西方向中國大陸實施禁運,其外交洞見使得香港在中美冷戰夾縫中尋得一個新角色。其向外宣傳香港為東方柏林,西方在遠東的戰略據點,令香港得到美國支持,亦在越戰期間成為美軍的重要樞紐。在右派雙十暴動、左派六七暴動期間,葛量洪、戴麟趾亦沉着應對,並不尋求徹底清洗香港的左右兩派勢力,而是在兩大陣營之間採取平衡,亦令香港五、六十年代出現各派勢力百花齊放的局面。

相反林鄭月娥在反修例風暴中缺乏政治手腕,令事件一直膠着甚至日益激化,似乎重演了司徒公之失誤而未有領會金督之智慧。在中美新冷戰之間,香港既要維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形象及地位,又不能給國家發展大局拖後腿,或許可回顧葛公左右逢源的智慧。

戰後香港難民處處百廢待興,葛量洪、柏立基、戴麟趾、麥理浩歷任港督亦大搞民生福利,深明住屋、醫療、教育等民生設施方為社會穩定的基礎。尤其在六六、六七兩場暴動後,戴麟趾改革勞工法例設立每天八小時、每周48小時工作制、增設有薪產假、工傷賠償等,又成立勞資審裁處解決勞資糾紛。戴麟趾又知道過時的殖民政制已不能跟得上市民需求,因此於各區設立民政處以收集民意、接受投訴、提供諮詢,促進官民溝通。

+9

房屋保障、勞工權益不足

麥理浩更在前任的政策上加以擴展,推出九年免費教育、十年建屋計劃等,令市民安居樂業。其又回應市民對警隊貪污腐敗的深惡痛絕,成立廉政公署肅貪倡廉改革警隊,重拾市民對警隊信心。而麥理浩亦積極培育市民公民意識及歸屬感,成立各區分區委員會推動巿民參與清潔香港運動、撲滅暴力罪行運動等社區運動,又推動地方行政改革設置十八區區議會鼓勵市民參與社區事務,更擴大市政局的選民基礎,增加市政局的獨立財政及行政權。

不過林鄭月娥政府長期稱要解決住屋問題,樓價卻不跌反升市民上車無望,輪候公屋時間更愈來愈長,最高工時、待產假、勞工假期、強積金對沖等諸多勞工權益多年來僅得寸進。至於兩層監警機制該如何完善,林鄭卻一直置若罔聞,某程度也不見得有助警隊提升社會信任。麥理浩成立的區議會近年顯得政治化,政府未見有何辦法使其重拾初心,僅委任不少落選者進入各式各樣的委員會,亦顯得未有追求善治的魄力。

六四鎮壓後香港人心惶惶,移民人數急升,衛奕信推出玫瑰園計劃等諸多政策,欲挽回香港人對前途的信心。至於彭定康雖然不顧中方反對,單方面大搞政治改革,但其討好市民的手腕亦不能不謂之高明。今日林鄭面對移民潮再現,其作為香港領導人既有責任安定人心,而且更要對外解說國安法及選舉制度改革之用意,惟未見有多大成效,如此手腕比之衛公彭督可謂相形見絀。

林鄭其治下香港發生了開埠以來最大規模的社會騷亂,移民潮再度湧現,樓價再攀上歷史新高,市民生活百上加斤,禍根當然早由歷屆政府所種下,但現屆未能扭轉形勢也實在責無旁貸。或許菲律賓外長洛欽未讀過180年的香港開埠史,但現在香港政府的管治是好是壞,距離善治距離還有多遠,香港人自然心知肚明。而怎樣的領導人才能稱之為鴉片戰爭以來最好,也值得各界認真深思。